價改新政

專欄

作者:安德魯·斯彼得

今年七月初,中國政府公布了最新的天然氣定價體係。此舉將導致國內大部分天然氣用戶使用價格攀升。但比較而言,新體係比舊有機製更貼近市場,且複製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能源行業盛行的雙軌定價方式。

在天然氣定價問題上,中國政府長期麵臨同一個問題的困擾,那就是在國內很少有廉價的天然氣資源。天然氣產區要麼自然條件惡劣,要麼遠離消費區,而煤炭資源卻儲量豐富且廉價。所以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國內生產的大部分天然氣,基本都低價出售給了產區附近的用戶或化肥廠。業界普遍缺乏動力,去尋找和開發新的天然氣田。

然而,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資源的發現,及中國已成為石油淨進口國的現實,使得人們認識到:天然氣理應在國內能源供給中占據更大比例。其結果是天然氣生產者得到更多報酬,而使用者也不得不承受更高價格。新的定價機製在全國掀起了一輪天然氣資源的勘探熱潮,並在1995至2012年間,促使國內天然氣產量增加六倍之多。

與此同時,2006年中國進口了第一批液化天然氣,此後又建造四座液化氣進口終端。除此外,政府還興建了一條中亞天然氣進口管道,以及另一條規模較小的緬甸天然氣進口管道。上述各來源的天然氣價格雖不盡相同,但多數都明顯高於國產氣。

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根源在於政府天然氣定價體製與國際及國內市場的脫節。而此前天然氣價格調整的頻率也過低。前兩次調整分別出現在2005和2010年。兩次漲價都提升了天然氣生產者的積極性,但這種熱情隨後會逐漸消退,直到政府再次決定調高價格。

新的定價機製已從7月10日開始實施。新政規定,將各城市當前消費量對應的天然氣批發價格平均調升15%,從1.69元提高到1.95元。另外,不同類型的用戶還將麵臨不同的價格標準:居民用氣價格保持不變,化肥廠調升幅度不超過每立方米0.25元,農民和出租車司機將獲得用氣補貼,價格漲幅上限設定為每立方米0.4元。

新增天然氣消費部分的定價,將與液化氣產品和燃油產品價格掛鉤。這種雙軌定價方式,很容易讓人們回想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煤炭和石油定價機製。那時也同時推行多級定價,分別對應於“計劃內”和“計劃外”的產量,其中後者反映市場價格水平。

此次價格調升的最明顯受益者,將是中國國有油企,它們因為進口天然氣遭受的經濟損失將大大減少,但中石油的中亞天然氣進口項目可能會繼續虧損。各大油企也將有更大動力勘探國內氣藏,無論是常規氣,還是非常規天然氣。

而在產業下遊,工業用戶則擔心它們的利潤會因天然氣價格上漲而受到影響。以燃氣電廠為例,即便在本輪漲價之前,燃氣電廠就已麵臨來自燃煤電廠的巨大競爭壓力。但他們別無選擇,短期內隻能自行承受漲價壓力。計劃新建燃氣設施的企業,或計劃改用天然氣為主要燃料的企業,則可調整其決策。盡管如此,政府推廣清潔能源的壓力,加上不穩定的國內煤炭供應情況,都可能會促使工業領域天然氣消費量持續增加。

受天然氣漲價影響最大的還是交通行業。在出租車、公交車、卡車和近海航船等行業都剛剛開始大規模推廣使用天然氣。在這些領域,天然氣是燃油類產品,而非煤炭替代品。此前由於價格低廉,加上政府扶持,以天然氣為燃料的交通運輸設施已攫取部分市場份額。此次漲價後,燃氣交通工具的進一步發展前景仍有待觀察。

新的天然氣定價體係,可視為對未來天然氣全麵市場化定價改革的初步準備,就像此前的石油和煤炭一樣。但在中國這樣一個煤炭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天然氣定價改革並非易事,需要全麵兼顧,多重考慮。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或許還將繼續見證新的天然氣價格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