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媒介的影響
隨著印刷術退至我們文化的邊緣以及電視占據了文化的中心,公共話語的嚴肅性、明確性和價值都出現了危險的退避,這就是我希望說明清楚的。③雖然尼爾·波茲曼在這裏討論的是電視對於紙媒的影響,但是我們可以將其應用到對新興媒體的評價上。
當代社會,網絡媒體本身似乎代表了一種更為草根、公正、民主、大眾的存在方式。尤其是微博,facebook等“自媒體”的壯大,使得傳統媒體的公信受收到影響。
背水一戰
北京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係教授展江在評價美國《讀者文摘》申請破產保護時認為:“紙媒的衰敗是不可避免的……中等以上水平的國家紙媒都遇到了很大的危機。中國紙媒的衰落也是必然的,隻是時間要比歐美,特別是美國稍晚,大概晚五年。”我們現在無力預測紙媒會不會在五年或者某個時間點後最終消亡,但是麵對挑戰,傳統紙質媒體必須努力應戰,奪回失去的陣地。《新聞周刊》總編輯蒂娜·布朗在該刊最後一期紙質版卷首語中寫到:“Sometimes,change isn’t just good,it’s necessary.”④(有時,改變不僅是好的,而且是必要的。)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思考:
1、恪守“內容為王”原則
無論是紙質媒體還是新興媒體,不管其發布新聞多麼迅速,形式多麼多樣,版麵多麼絢麗,沒有吸引讀者的“內容”,就不能說是一個成功的媒體。因此,紙媒需要努力恪守“內容”這個底線,或者說抓住“內容”這根“救命稻草”。我們隻要認真考察新興媒體便不難發現,內容的短小精悍是其突出特點。例如“微博”,其每一條微博隻能容納140個漢字,各種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新聞類應用中所提供的新聞內容也以簡短為主,用電子產品瀏覽較長篇幅的深度報道、詳細評論,對讀者的視力、耐力、電子設備等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然而傳統媒體正好能彌補這個不足,在精確報道、深度報道、連續性報道、分析評論等方麵可以大有作為。因為受眾不僅需要知道某個事件是怎麼回事,更需要知道為什麼是這麼回事,將來會發展到什麼程度等等,即所謂“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紙質媒體在人力等方麵比新興媒體有較大優勢。英國著名新聞時事財經雜誌《經濟學人》幾乎每期都是大篇幅的關於世界範圍內的政治經濟等重大問題的深度報道、評論,極少報道消息,但其依舊保持著穩定的發行量和廣告額。雖然刊載文章不署作者姓名,但其行文邏輯嚴謹,用詞準確,甚至成為當代英語議論文體的參考典範。文章的評論觀點也影響了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成為全世界範圍內政要精英的必讀刊物。
2、找準定位,細分受眾
在當下傳媒市場,某類媒體想要“一家獨大”,所有受眾“通吃”,幾乎沒有可能。在一個領域內有所建樹,吸引目標受眾已屬不易。雖然,從內容上分,新聞時事類紙媒與娛樂、藝術、體育類等等並列為幾大主要媒體類別。但是,從市場的實際需求看依然可以將其繼續細分。當然,我國新聞類紙媒,特別是雜誌媒體已經在這方麵做出了努力,取得的成績也有目共睹。如南方報業集團旗下的《南方人物周刊》主打人物報道,《新周刊》主打新興話題,《博客天下》將網絡上最為吸引讀者的內容搬到紙上並加以深化,《周末畫報》主打都市生活訊息,《三聯生活周刊》的關注點則偏向“小資”“文藝”,新聞時事有所涉及但並無太多。在報紙方麵,主要以綜合都市報為主,類似《21世紀經濟導報》主打財經新聞,《環球時報》主打國際時政新聞,《南方周末》主打深度報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