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寫好黨報新聞的三個關鍵要素(1 / 2)

寫好黨報新聞的三個關鍵要素

業務探索

作者:張大鵬

【摘 要】從廣義新聞來講,我們所有的媒體都屬於黨的媒體。而本文所論述的僅指各級黨報,認為寫好黨報新聞要把握好三個關鍵要素,其它都市報及新興媒體不在論述範疇之內,雖然所論及的內容有交叉部分,但都市報及新媒體自有其自身的特點。

【關鍵詞】黨報新聞 政治性 熱點 鮮活新聞

我國各級黨報從中共成立的第一天起,其所辦的刊物中,就有其鮮明的特點。《新青年》月刊,曾是五四時期和大革命時期最著名的革命刊物,對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界產生巨大影響。從1920年9月第八卷起,其成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公開宣傳的機關刊物。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新青年》又一度成為黨中央的機關刊物。《新青年》公開宣揚黨的方針、政策、主張,實際也奠定了黨刊黨報宣傳的最主要特性——鮮明的政治性。

鮮明的政治性是黨報宣傳的要素之一,政治效應是首位的。有人講,新聞是公正的,站在第三者的立場,這隻是問題的一個側麵。美國相關媒體宣稱公正性,站在第三者立場,但對伊拉克戰爭中,無論是哪家媒體關於前線的報道,都受軍方管製。攻占巴格達時,群眾推翻薩達姆銅像的照片中的群眾,大部分是美軍士兵扮演的。美國眾多媒體所大肆報道的拯救女兵林奇的故事,事後被證實為軍方導演。為什麼這樣做,當然為美國利益服務,證明美國強不可催,證明美國愛兵如子。因此,從本質上來講,新聞輿論是不同階級或集團意誌的體現,都是為團結本階級,排除敵對階級的輿論影響。新聞輿論的政治效應就決定了新聞的階級性,這在世界各國及各個時代都是如此。新聞輿論總是代表本階級的利益來傳播信息,大多時候都充當統治階級的政治宣傳工具。共產黨的黨報公開宣傳政治性第一,符合新聞本質。延安時期的《解放日報》,毛主席親自撰寫社論、親自為報紙把關,《解放日報》的聲音就是黨的聲音。

黨報鮮明的政治性決定了對黨報的編輯記者們的要求,其素質首先體現在要具備把握輿論導向的能力上。作為黨報編輯要把好三關,即:政治影響關,正確輿論關,正確事實關。政治關,是編輯一定要有政策水平,對國家或者地方黨委政府的大政方針工作重點要了然於心,具有跳出文章看文章,跳出報紙看形勢的政治敏感性;輿論關,就是引導公眾對符合國家大政方針政策,能夠激勵人們、鼓舞人們、引導人們積極進取不斷創新事件的關注,形成輿論環境。黨報編輯一定要樹立正確輿論觀,不能空洞說教,或“唱讚歌”,違反新聞規律。事實關,就是保證新聞真實性。對新聞中的關鍵要素等存有疑問的一一核實,以杜絕在報紙上出現問題。

黨報新聞宣傳的關鍵要素之二是對“熱點或焦點”度的把握。社會熱點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涉及某一區域或某一群體的社會利益,一直是新聞媒體關注的熱點。社會熱點報道得成功與否,關鍵在於編輯記者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的理解程度如何。因此,正確對待熱點問題,把握熱點引導藝術非常重要。黨報作為主流媒體,對待社會熱點問題不能也不應刻意回避。事實上,深度的對熱點問題的解讀與報道,有利於還原事實真相,引導公眾拓寬視野,做好輿論的引導工作,會收到良好效果。2008年汶川大地震,就是一次很好的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把握。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迅速啟動抗震救災報道應急機製,全方位、高密度地展開抗震救災報道,及時發布災情權威信息,全麵反映救災工作進展,大力報道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親切關懷,報道災區各部門抗災救災的措施成效,生動反映抗災救災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廣泛報道各地區各部門支援幫助受災地區的感人事跡。許多重要資訊得以在第一時間報道,使公眾在第一時間了解災情信息,為政府立即開展抗震救災指揮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保障,也幫助政府掌握了災情發布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在這些報道中,現場連線、專家解讀、心理疏導和環境汙染等熱點話題一個個都得以展現。媒體實事求是的報道,及時傳遞信息,避免事件產生的恐慌和謠言,同時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有效地引導了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