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寫好黨報新聞的三個關鍵要素(2 / 2)

黨報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群眾謀利益是為群眾服務的根本點,對熱點焦點問題的報道也應體現這一點,2001年廣西南丹礦區“7·17”重大礦難發生以後,事故真相在當地被隱瞞多日。死難者家屬和廣大礦工的利益受到嚴重侵犯。人民日報記者獲悉後,赴現場進行了艱苦的采訪。在大量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後,寫出了多份極具價值的“內參”和係列揭露性報道,使南丹礦難真相得以大白於天下。此舉提高了黨報的威望,塑造了黨報記者的良好形象。許多讀者來信和人民網網友反饋表明,這一係列報道極大地提高了黨報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安徽日報開設的“熱點透視”欄目,主要針對社會上和省內出現的熱點問題、焦點事件進行深度報道,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該欄目被評為全國新聞名欄目。同樣有資料顯示,《南京日報》2003年以來,致力於以群眾的視角進行新聞選擇,關注和報道本省、本市的重大新聞,加大了社會新聞的報道力度。改版後,新版《南京日報》零售排名急速靠前,短短15天躋身南京報業零售市場前五名。在2003年12月22日大改版之前,《南京日報》以單位征訂為主,每天街頭報攤零售量隻有8000多份。改版當天上午11點,29901份報紙告罄。

在把握熱點時,黨報一定要注意選準選題,隻有那些具有普遍意義、典型意義的社會新聞,才應是新聞熱點的首選目標。不能把那些新聞價值不大、沒有多少警示意義的突發性事件炒熱,更不能把那些錯誤的東西炒熱。

黨報新聞的第三個關鍵要素是對鮮活新聞的抓取。現在很多黨報新聞不活,原因有三,:一為選題生硬;二是視角不活,常常居高臨下;三是文章寫不活,常常表達呆板。現在新聞界推行“走轉改”,解決的就是這些問題。

首先要解決選題和報道角度的生硬問題。有些硬宣傳可以軟做。比如有篇報道是寫北京人生活水平提高的。但選題卻從公布的“指數”開始,主題為“北京人進入指數生活”。記者從當天北京交通台的氣象預報中加了一條疾病氣象指數為引子,報道了北京市相關專家為市民生活服務的生活氣象指數已擴大到了三十多種,敏銳地指出“北京人進入指數生活”。這個主題很小,但新意獨到,鮮活生動。現在民生報道被列入黨報的重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政府對民生的投入都是報道的集中點,如何把民生報道寫活,關鍵看選題。這些選題如果隻報道政府投入多少多少現金,加大力度等等,都是些數字和官方語言,就顯得生硬,不如從一家一人一村的個案開始,用他們身上的變化,折射政府的民生投入,民生之政,從而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在選取角度上,黨報可以有個案報道,有小特寫,有圖片,有圖表,盡可能多樣化,顯示出更多的視角,讓人一目了然。

寫活報道還要充分運用好語言。現在有種不好的傾向,不管什麼樣的題材,都用一樣的結構,都用類似的語句,用新聞八股來寫,這樣,即使題材再好,這樣的新聞也不會活。新聞語言要寫出現場感,讓人身臨其境,才算活。一位記者寫到深山打野豬,為民除害。在文章開頭,這樣寫道:“叭……叭……叭……兩分鍾之內,三聲槍響過後,一頭正在狂奔的凶猛野豬飲彈倒地。接著,獵犬的叫聲撕破了山穀的寧靜。打中了……打中了……獵人們和獵犬一樣在狂呼亂叫。”這個小段落很短,文字也不多,但卻能將讀者帶回現場。 “一頭正在狂奔的凶猛野豬飲彈倒地”,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生動的現場畫麵。“叭……叭……叭……”、“打中了……打中了……”前麵的聲音描寫讓讀者仿佛聽到了槍聲,後麵人的狂呼則展現了獵人擊斃野豬時的狂歡之情。“獵犬的叫聲撕破了山穀的寧靜”,此話則將讀者帶到一個幽靜的山穀,而在山穀裏又仿佛看到了獵人擊斃野豬時,獵犬的興奮之情。有情、有景、有聲,讀者讀起來自然一氣嗬成,感到不枯燥,並能激起讀者讀下去的欲望。

這樣文字活色生香,充滿現場感。因此,作為黨報的記者編輯提高自身的寫作技巧是永遠的目標。我們要在文字寫作上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以駕馭處理不同的新聞題材,打破以往寫作的舊模式,有所創新,有意識地去把新聞寫活,照顧不同的讀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