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反過來想,新增80家惠民超市,原來已有50多家。這麼多惠民超市究竟是怎麼惠民的?優惠措施是不是真落實了?老百姓對這種優惠有沒有話要說?惠民超市是不是還要擴麵?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一進行了采訪,也發現了不少問題,最後以三個整版篇幅呈現:《一元菜 惠民之餘還需更給力》、《讓菜籃子更加“惠”聲“惠”色》、《想買便宜菜來這裏看看吧》,追問和服務並重,報道深度和服務力度明顯高於同城媒體。
4、解讀力:提高報道高度
隨著城市發展和社會政策完善,時政新聞經常麵臨重大城市規劃與重要政策的會議報道。但很多規劃和政策都隻停留在文字層麵,有的又太宏觀很難懂。這就需要記者有做好規劃及政策解讀的能力。省內、市內的規劃和政策,要找政府官員、知名專家做好解釋,國家層麵的政策,則要注意結合本地實際做好解讀。
比如,合肥此前發布的濱湖岸線規劃,共五大方案,盡管有圖示,但文字表述上還是過於專業,記者逐一找到了方案設計方,以百姓的視角進行解讀,充分提升了報道的張力和吸引力。
引入智庫對政策措施進行解讀,是提升時政新聞會議報道高度的重要手段,而要做好會議新聞內容的解讀,記者平時就要注意積累,比如建立自己的專家庫,解讀政策時隨時能找到人;建立自己的“文件夾”,解讀政策的時候能夠熟悉政策沿革,知道最新的新聞在哪裏。
5、策劃力:提升報道深度
記者負責對會議信息的發現和收集,後方要做好對會議信息的分析和提煉。隻有對會議信息掌握得及時了解得透徹,才能保證報道的“大船”往指定的方向去航行,不至於偏離航道。一個會議信息的發布,可能百姓關注的並不僅限於此,他們需要知道更多甚至參與其中。這就需要加大策劃力度,滿足公眾知情和參與的欲望,提升會議新聞的深度和互動性。
2012年5月15日,合肥市召開會議,市委書記吳存榮提出合肥要學習台灣士林夜市的模式,大開城市夜市。
夜市,對於城市來說是一種特別的文化空間,對於公眾來說則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對於城市的管理者來說是無比頭疼的大難題。屬於合肥自己的夜市怎麼打造?
民生政策能否落實好,關鍵要看所涉及到的人的想法,這也是會議新聞報道的需要關注的:聽取民聲、貼近民生。接到這個會議信息後,報社迅速形成策劃,以“合肥大開夜市”為主題,邀請市民、攤販以及各部門來暢言心目中的“夜市”,對合肥如何打造好精品夜市提出建議和意見。並探訪現有規模較大的夜市,看看在品位提升和環境管理等方麵還存在的問題。報道以《合肥開夜市,你想說點啥》、《現在的夜市,如何更誘人》、《未來的夜市,如何打招牌》三個層次四個版展現。
同時,采寫了外地夜市的一些典型做法,給合肥大開夜市以參考。最後,邀請環保、城管、衛生主要負責人以及市民、攤販、專家等坐到一起,召開了一次座談會,並形成書麵意見,交給合肥市政府。
整組策劃層次明晰,逐步深入,完整剖析了一個會議信息的各個層麵,報道深度自然形成。
參考文獻
①[英]格雷姆·伯頓 著,史安斌 譯:《媒介與社會——批判的視角》,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②劉朝陽,《淺論如何提高都市報會議新聞的可讀性》,新浪博客
③李昌,《走出會議新聞“禮儀化”模式》,《記者搖籃》,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