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采寫感動讀者的新聞(1 / 2)

如何采寫感動讀者的新聞

業務探索

作者:顧熠

【摘 要】記者要以獨有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去觀察生活,要善於思考和聯想,把觀察到的感性素材上升到理性認識,捕捉到別人感覺不到的信息。通過對人物、事件、細節的采寫,表達出精髓,反映出不平常故事。通過和人物的交流體會人物內心所想,尤其注重細節性和故事性。好的新聞要能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讀者。

【關鍵詞】新聞采寫 細節 故事

隻有能感動讀者的新聞才有生命力。但是要采寫出這樣的新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觀察生活,捕捉新聞素材,提煉新聞主題,通過細節生動形象地反映人物風貌,展現時代精神,寫出感動讀者的好新聞。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就如何采寫感動讀者的新聞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一、善於抓住感人素材

一般而言,能不能寫出好稿,寫出的稿子能不能感動讀者,素材很重要。找到好的題材線索,就成功了一半。我國宋代學者朱熹有句名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五彩繽紛的生活,為記者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這些豐富多彩的生活怎樣才能變成寫作的內容呢?這就需要借助於對周圍事物認真仔細的觀察,反之,便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生活中的素材也就不可能變成寫作的內容。因此,記者要做一名善於捕捉生活中感人素材的優秀“攝影師”。

觀察是寫好新聞稿的前提條件,記者要具有良好的觀察力。觀察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經過長期的觀察實踐和觀察訓練。隻有在觀察生活時做到細致入微,寫出的文章才能有血有肉。觀察生活還要善於思考和聯想,把觀察到的感性素材,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有深度。

記得有一次,我從市公證處那獲得了一個線索,一位男市民積極為自己的堂弟捐腎,於是輾轉聯係上對方。剛開始,對方說他沒有空,於是我問他什麼時候有空,第二次打電話過去。誰知第二次他又沒有空,於是我再次約定時間又打。如此反複,我明白他不是真的沒有空,而是不想接受采訪。但我敏感地察覺到這是一個好素材,於是並不放棄,依舊堅持。或許是我的堅持感動了對方,他終於答應接受采訪,於是我寫下了《公證處前演繹人間真情 要為堂弟捐出一個腎》的稿子,引起一定反響,獲得好評。

前不久,醫院感染科的醫生打電話來,說醫院一位病人因酒精性肝硬化嘔血住院,搶救急需輸血。他是RH陰性O型血,俗稱“熊貓血”。在這危急關頭,一位同樣血型的好心人答應幫忙,挽救了一條生命。於是我立馬前往醫院,與感染科、中心血庫和捐血者本人取得聯係,深入采訪,寫下了《醫生搶救及時,誌願者捋袖獻血 “熊貓血”患者轉危為安》的稿子。

二、通過細節描寫寫出感人的新聞

細微之處見精神。隻有通過細節描寫,才能生動形象地反映人物。尤其要抓住那些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細節,因為它是文章感人因素中的精華。

67年前的一個風雨夜,一位帥氣的年輕人看著繈褓中的孩子,向一旁的妻子深情告別,走進風雨中。誰知這一走,就沒有回來。這個細節,是年初我在海影新村509幢采訪陸飛鷲的遺孀、百歲老人施占玉時所了解到的。聽媳婦陳慧珍講起陸飛鷲的故事,施占玉凝望掛在牆上的陸飛鷲年輕時的照片,默默不發一語,隻是輕輕地歎息著,讓我深刻體會到老人對陸飛鷲的一往情深。

施占玉的兒子向我講述了當年的動人情節。陸飛鷲不幸被捕後,施占玉曾傾盡家財,用盡關係多方營救,未果,隻換來在丈夫行刑前去監獄見他最後一麵。陸飛鷲叮囑施占玉:“我是為革命犧牲的,你不要牽掛我,好好帶大兩個孩子。”施占玉含淚答應了。丈夫犧牲後,為了這句囑托,年僅32歲的施占玉開始守寡,艱難地帶大兩個孩子,大半個世紀過著並不容易的獨身生活……

革命者的感情總是深沉而又含蓄的,然而這種風雨中的患難之情也是最感人的。我在動筆前被他們的夫妻之情深深感動了。革命先烈為了信仰不惜犧牲生命,然而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愛情,也有著和普通一樣的細膩情感,這些不為人知的一麵就需要我們記者用筆展現出來。這次寫稿對我而言同時也是一次提升,讓我領悟到寫稿子要有細節,要有故事,不能單純說教,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