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訪體驗是情感運用的堅實後盾
生活才是最好的導師。新聞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才能發現新聞。閱曆豐富的記者總善於在平常中發現一些不平凡的新聞線索,這就在於觀察,用心去感悟生活。
采訪經常不是很順利的,找不到線索主要目擊人,被訪者因膽怯而不願多說,這時候采訪就會受阻,記者的情緒就開始波動起來。此時,記者更要用坦然心去麵對,想辦法學會安慰被訪者,或者采取逆向思維模式去開辟寫作路子,如果作品完成了,其中彙聚的感情自然而然就能打動讀者。因此,記者要不怕吃閉門羹,要學會吃苦。
長期的采訪體驗,一旦彙聚成文字,那是記者勞動的成果,也是感情融入文字中的彰顯。新華社高級記者黃昌祿在《苦聰人有了太陽》中談到,“我長期深入到雲南、青海等少數民族群眾中,先後采寫過上千篇反映少數民族的作品。此次,曆時40餘天,冒雨深入荒山野林,深入一個個苦聰山寨,體驗他們惡劣的生存環境,獲得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悲戚感人的第一手材料”①假若沒有充足的深入采訪,哪有這篇表現民族政策優越性的碩果可言。同時,一些大學的新聞係之所以用這篇文章作為教材講解,是因為文章在如實記敘中,表達了那種對少數民族的愛心,對多民族大家庭中互助互愛的高度禮讚。文章質樸而充實,語言生動而感人,正如作者強調,是用眼淚和心血在寫稿子,八易其稿,得以完成。
胸中有真情,文字有真意。如果,記者在采訪中沒有帶著真情,一味走馬觀花,追求形式,那麼流露在文章中的情與那些主動帶著真情,用心去構築文字的記者一對比,優劣顯現。置身於采訪現場,把那種真實的耳聞目睹呈現給讀者,積蓄真情,便會注入燃燒著的情感之柴。
2、腳印留在基層,筆頭讚美人生
記者需深入基層,同群眾打成一片,把群眾的智慧表達出來,讓群眾的感情流露出來。好文章,一定要接地氣,不能高高在上,否則就容易失去讀者的擁護和信賴。隻有把腳印留在基層,親身體驗和感受生活在底層的人們,寫出的文章才富有生活氣息,不是那種一味地說教,而是體現一種通俗易懂的樂趣美,富有生命力、親和力。
哲學上強調,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如今,新聞宣傳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也是對新聞要回歸生活本源要求的體現,去展現百姓的生活,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增強可敬之情,拉近可親之感,才能感人至深。
腳印留在了基層,精選題材是報道成功的基礎。新華社記者集體撰稿的《當你們熟睡的時候》,讚美那些夜間默默為人民服務的普通勞動者,選取的十個典型題材,展現不同行業的勞動者們忙碌的身影。文章抓住容易被人們忽視的那些平凡人,而又從平凡事中跳出老路寫出新意,都是普通人,醫院值班護士、清潔工、公共汽車的調度員等,都是來自基層的工作者,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為他人服務,感人肺腑。
身邊的小故事,可能就是一個大道理。要用筆頭記錄普通人生,以感人的情節,質樸的言語,把那種感情帶入其中,既品味真實,又感歎人生。
3、用新文體增進報道情懷
敢於打破常規,善於嚐試新鮮文體,就會令讀者有著不一樣的閱讀體驗。俗話說,“人靠衣,馬靠鞍”。通訊報道的形式革新,更能吸引讀者注意,增強閱讀趣味。
然而,報道情懷總是穿插或者隱藏在文字間,隨著事件的起伏,作者感情基調變得時隱時現,最後在高潮處讓讀者豁然開朗,獲益匪淺。可見,報道情懷易讓文章更加親民。
如:通訊名篇《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讀罷此文,給人一種緊迫感、懸念感。作者借用電影鏡頭表達手法,以時間為主線,地點穿插,人物展現,都是為了救助六十一個兄弟的生命而努力著,宏觀上緊湊,處處體現張力,人物的表情、語言富有感染力,飽含報道情懷,感人至深。
可以說報道情懷是一種很強的新聞情感意識,這種情感使記者帶著一種敬畏、感恩、真情去寫稿子,去完成采訪任務。筆墨含情,讀者樂意去讀;蕩氣回腸,才能成就經典。
參考文獻
①馮健、李峰,《通訊名作100篇》,新華出版社,200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