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通訊中記者的情感因素(1 / 2)

淺析通訊中記者的情感因素

業務探索

作者:王寶會

【摘 要】一篇成功的通訊報道,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簡言之,記者要帶著真情去創作,還原曾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真實事件,讓情節吸引讀者,讓語言感動讀者。那麼,記者在通訊報道中如何表達真情實意呢?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通訊 情感因素 采訪

一、通訊報道情感因素分析

由於通訊作品一般篇幅較長,內容比較翔實,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容易產生疲勞感,甚至隻看標題,不願意細讀全文。為把文章寫活,增強可讀性和趣味性,作者隻有做到情感的合理表達,為文章增光添彩,才能吸引讀者堅持去讀,主動去讀。因此,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1、角度新潁感情才深

通訊寫作可謂手法靈活,不僅形式繁多,而且內容含量大。麵對眾多的新聞素材,從哪裏尋找突破口,選擇什麼樣的材料能表現主題,甚至更能烘托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呢?角度新穎無疑是最好的答案。

例如,蕭乾的《到萊茵前線去》一文,作者並沒有到前線,而是去采訪已經被盟軍占領的德國城鎮,向讀者報道關於槍林彈雨以外的事情。這種同西方記者大部分都想采訪戰鬥的進展情況相比而言,就是一個角度的創新。麵對眾多題材,他選擇了用文學性的表現手法,通過從倫敦到巴黎,最後進入萊茵兩個部分的集中描述,把一路所見所聞展現給讀者。

側麵的描述“轟炸得缺肢短腿的倫敦郊區、乘營救艇過海峽、德境家家掛著床單做成的白旗、夜審德國戰俘”等等,在烘托文章主題上,作者的感情也是隨著戰爭的進展而漸入高潮,給讀者以震撼,那種憎恨德國納粹、感恩和平來之不易的感情,就自然地融入在筆端中,真摯而真情。

2、用細節表達真情

通訊報道中,有時候刻畫人物和事件一瞬間的細小舉動、變化,都可能打動讀者的內心、升華文章的主題,進而放開作者情感的宣泄口,讓這種感情去打動讀者。同時,那些看上去細致而不矯揉造作,真實而質樸的感情也是點睛之筆。

周立波的《會場的一角》,記敘了1954年9月20日那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誕生過程。作者目睹了會場精美的布局、描寫了參會人物的精神麵貌,作者的眼睛就好似他的筆端,不斷地看,詳細地寫,帶著簡單而不平凡的深情去麵對眼前的一切。當看見帥孟奇同誌一隻眼睛半瞎了,當看到戰鬥英雄胸前掛著閃亮的獎章,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曾經在漫長的戰爭歲月中無數的革命前輩和為國捐軀的熱血青年們,他們一起戰鬥的畫麵仿佛曆曆在目。

會場的一角都是英雄,作者選取典型人物采取以白描為主的寫作手法,同時,作者的那種感激之情,欽佩之情,那種珍惜幸福生活之情,那種為建設偉大祖國貢獻力量的衝動之情,在文字間,似春雨潤物細無聲,卻勝有聲。

3、把脈時代,扣準焦點

通訊作品也是對時代的反映,它表現在一種大環境下,各種問題相互交織的紛繁與棘手,抑或謳歌部分典型的感人事跡。無論什麼題材,最重要是要緊扣事件的焦點,這樣才能反映出這個時代的麵貌。

徐中尼的《訪上海資本家榮毅仁》,給讀者留下的就是關於那個時代下對於公私合營這種典型案例的感情訴說。在“三大改造”期間,如何確保經濟體製平穩過渡,上海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更是舉世矚目。民族資本家代表榮毅仁,就是用他自己的實際行動,在感召其它資本家、其它行業的代表,表達一種熱烈擁護公私合營的政策的感情。文章以點帶麵,緊扣焦點。

正如他所說,“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工業再次陷入危機;舊中國時期,黃浦江裏停滿了美國兵艦,美貨湧來國貨破產。”共產黨帶來了和平生活,作為一個中國民族資本家,真心接受改造,這是“真心話”。麵對新中國經濟形勢的不斷改善,民族資本家自願接受改造,為了國家的繁榮而樂意奉獻自己的力量。文章歌頌的是資本家對於黨的好政策的擁護,以高度的責任感支援國家建設。感情不斷升華,表達的主題漸漸深化。

二、情感因素合理運用的基礎

縱觀以上的通訊名篇,不難發現都是感情的凝聚,思想的結晶。感情因素寓於文字中,以文感人,以事引人。摒棄華麗的包裝,忽略冗餘的文字,作者在表達感情的同時,文字功底的深度非常獨到,令人讚歎那種自然的抒情。韓愈在《原性》中說“情也者,接物而生”。可見,感情不是牽強附會的,而是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