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視談話節目創新的“感”與“悟”(1 / 3)

電視談話節目創新的“感”與“悟”

聲屏世界

作者:劉芬

【摘 要】電視談話節目作為一種常見的節目形式,在我國有著十幾年的發展曆史。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分別從嘉賓選擇,金牌主持人的打造,氛圍的營造,話題的定位傾向這幾個角度詳細論述了國外經典電視談話節目對我國電視談話節目創新的啟示。

【關鍵詞】談話節目 電視主持 創新

電視談話節目在西方已經活躍了二三十年,在中國也有了十幾年的發展曆程,電視談話節目以其低成本、大容量、製作便利、涉獵麵廣泛等優勢成為電視媒體構成中充滿時代活力,同時也是最具電視媒體特點的節目樣式。僅以我國為例,十幾年間,從《實話實說》到《對話》、《時代智商》、《財智人生》、《楊瀾訪談錄》、《魯豫有約》、《背後的故事》等節目不斷湧現,然而,在眾多的電視談話節目中,如何在思想文化品位和收視率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使談話節目成為熱映熒屏的電視精品呢?怎樣進行創新,才能使節目成為“常青樹”,吸引住受眾的眼球呢?

在節目的創新方麵,歐美電視媒體無疑是最有代表性的開拓者。他們的投入巨大的資金和人力,分析研究市場,分季推出一部部創新節目,不僅在西方引起了轟動性的收視效果,而且通過將模板出售給其它國家,同樣也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和市場競爭力。因此國內的很多電視節目也開始學習和研究境外節目的新形態和製作方式,從而更深刻、更合理地把握這些差異,找到我們電視節目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從而找到改版和創新的方向。

一、 嘉賓選擇:從“參與者”到“當事人”

在國內的眾多談話節目中,所邀請的嘉賓要麼是名人,要麼是專家,他們在節目中不是講述事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而是主要作為旁觀者,以旁觀者清的姿態去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並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和建議,新聞的過程主要由小片來代替呈現,這樣的效果必定會大打折扣,而《奧普拉·溫弗瑞秀》中經常會邀請一些家庭婦女或者一些未成年的問題少年,他們雖然沒有舌綻蓮花的表達能力,但卻作為“當事人”以身說法,在真實完整的述說中,讓觀眾猶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了整個事件的由來和經過。由於新聞當事人各方都站出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嘉賓也會因各持己見而常常爭得麵紅耳赤甚至中途憤然離席,盡管如此,激烈的現場氣氛足以吸引更多的觀眾。相反,我國的談話節目卻始終保持親切、平和的基調,很難有這樣的衝擊力和感染力。

當然選擇嘉賓也相當重要,其經曆、思想、性格、談吐等是否能吸引觀眾、引起共鳴,直接關係到節目的收視率和播出質量。人物是否有影響力?人物是否有個性特色?人物會有哪些精彩的生活片段和人生感悟等,都是編輯主持人費盡心思首要考慮的問題。

二、打造金牌主持人

在歐美電視節目中,主持人都是經過精心包裝打造的,他們會讓主持人在各種活動中占據焦點位置大放光彩,增加主持人在活動中的曝光頻率,這自然會吸引受眾的眼球,從而也提升了節目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讓主持人的個性在節目中去發揮和延伸。

美國的電視台非常注重主持人包裝,大多選擇具有獨特風格的“明星主持人”,並且直接以主持人的名字來命名,如《拉裏·金直播》《奧普拉·溫弗瑞秀》等。在2000年3月30日美國廣播公司(ABC7頻道)播出的一期《奧普拉·溫弗瑞秀》,奧普拉以其特有的低沉的女中音開始了簡短的開場白:“各位,今天我想讓諸位做家長的朋友考慮一個問題——你是否知道你的孩子是不是患有抑鬱症?首先我們讓幾個遭受這種痛苦的孩子和我們談談那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簡短的兩句話馬上將觀眾的興趣調動起來,毫無拖泥帶水的感覺。在我們所見到的溫弗瑞的節目中,很少有冗長的開場閑聊,一般都直奔主題,讓具有衝擊力、感染力的事實首先占據觀眾的第一興奮點。她的這種開場處理方式其實有點接近新聞報道的手法,與大多數同類型的脫口秀主持人的風格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