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方言播報的思考
聲屏世界
作者:張曉嶸
【摘 要】屏幕上,主持人穿著一件簡單的T恤衫,有時還會拿著一把紙扇,用著受眾熟悉的當地“土話”,對這個城市裏發生的家長裏短進行點評,看了讓人不自覺的親近。打開地方台,此類方言新聞節目隨處可見。作為民生新聞的一部分,方言新聞節目從內容到形式都充滿著草根文化的氣息,主持人用地方觀眾耳熟能詳的方言評述民生,以輕鬆調侃的方式披露新聞,以平民視點對新聞加以簡要評論,簡單樸素的話語中透露出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和處世哲理。然而,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這類節目也暴露出了不少缺點和不足,如何應對瓶頸,使其走得更遠,也成為新聞人應該思考的課題。
【關鍵詞】地方台 新聞 方言播報
一、現狀——較高收視率催熱“方言新聞”
方言新聞節目開始的時間比較早,但是真正開始火起來還是要從近10年算起。現在幾乎每個省份都有一個地方台推出一檔方言新聞節目,且大多收視不低,用方言“說新聞”也比傳統的“播新聞”模式更受歡迎,有的節目收視更是超過黃金檔電視劇的收視率。
1994年杭州電視台開播的《阿通伯說新聞》可以算得上是比較早的方言新聞節目。進入21世紀,一些地方電視台開始陸續在個性化、本土化、分眾化方麵對節目進行改造。於是,方言類節目在很短的時間裏再次呈現勃興之勢,並且一度成為一些地方電視台的新的收視增長點。
在方言新聞節目追捧者眾多的江浙地區,自2005年以來,方言新聞節目更是增幅巨大。以浙江省為例,就有杭州電視台的《阿六頭說新聞》、溫州電視台的《百曉講新聞》等等方言新聞節目被相繼推出。而在廣東地區,廣東電視台下屬的“廣東衛視”、“珠江頻道”、“體育頻道”、“公共頻道”4個台,除了“廣東衛視”裏的欄目采用普通話主持外,其餘3台均是粵語頻道。此外,比較有影響力的方言新聞節目還有齊魯電視台的《拉呱》、東方電視台的《文化追追追》等等。安徽本土的方言類新聞節目有合肥電視台的《天天呱蛋》,也吸引了當地的一部分受眾。
二、原因——打“情感牌”,走“特色路”
方言類新聞節目的熱火並非偶然。這其中,受眾的情感認同和特色化是節目被接受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受眾的情感需求成就了方言新聞。傳統的新聞讓人覺得嚴肅,但是生活中受眾更傾向於收看那些能使他們從中獲得樂趣,減輕來自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壓力,得到情感交流和認同以及得到互動的節目。方言新聞節目以方言的形式播報本地域的市井生活,並且主要著眼於報道普通人的生活,這樣的主題也很容易與他們產生共鳴。
特色是新聞好看的一大要素,地方電視台所擁有的獨特資源就是地域特色,這樣,本土化便成為了電視媒體之間競爭的法寶。由於電視媒體是以本地域的人為主要受眾群體,而當地人更加習慣和易於接受的是方言,一種新的節目形式——方言新聞節目也隨之出現。方言新聞節目的出現,不僅填補了電視市場的一個空白,還使節目具有了新鮮感與獨特性。這樣的節目播出後很快便脫穎而出,獲得受眾的喜愛,迅速培養起一批穩定的收視群體。
少一份嚴肅性,多一份生動幽默。憑借這樣獨特的語言魅力,再加上節目視角平民化、內容生活化、表現形式多樣化的特點,方言新聞節目在接近性和親和力上具有其他新聞節目無法比擬的優勢,能夠很容易引起本地受眾的共鳴。
三、問題——局限性和排它性製約節目發展
如果光從節目的收視數據來看方言新聞節目顯然是很令人滿意的,但同時語言的障礙成為一堵牆,將外地電視觀眾群體阻隔在外,同時也暴露出方言新聞節目的局限和短腿所在。
首先與普通話的普及存在的矛盾。相鄰的方言區之間交流可能沒有多少障礙,但不同的方言地區之間交流卻會難上加難。因此,普通話對於加強各地交流功不可沒,國家也在不斷加強推廣普通話。
電視媒體作為麵對社會上一般大眾的新聞媒介,使用大眾都能接受的規範的標準化語言,才能保證信息傳播的暢通無阻,因此,電視應該成為推廣普通話的重要陣地之一,對受眾進行言語上的示範。然而,在高收視率和高利潤的驅使下,方言新聞節目在全國迅速升溫,國家的語言規範被廣播電台、電視台置於腦後。方言新聞節目數量過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眾傳媒的語言示範功能,不利於普通話的普及,減弱了普通話的影響力和權威性。
其次是受眾群的相對局限和排它性。大眾傳播的對象是社會上的一般大眾,而方言新聞節目針對的是特定區域的受眾群體,屬於小眾化傳播的範疇。然而,當今社會成員流動性強,城市中聚集了大量外來人口。此時本地方言不僅剝奪了這些受眾的知情權,還使他們因為不會說本地方言而在社會活動中產生被冷落感,不能平等分享公共資源和其他資源,造成交流困難,甚至是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