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方言播報的思考(2 / 2)

過度追求娛樂化,也消弱了方言類新聞節目本身的公信力。新聞媒體在政府和受眾之間承擔著上通下達的作用。一方麵,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政府的各項決策需要通過媒體向受眾進行宣傳;另一方麵,新聞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耳目”,應在節目中真實、客觀地反映受眾生活的真實情況和生活狀態,傾聽受眾的呼聲,為黨和政府各項決策的製定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方言類節目中充斥著家長裏短的瑣碎事情,幾乎沒有時政新聞,“說新聞就好像放學回家的孩子把一天的生活說給父親一樣”。

而在傳播形式上,幾乎以純粹的娛樂形式來進行新聞的傳播與解讀。這樣,方言新聞節目開始逐漸傾向於娛樂化、故事化。這種做法短時期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但長此以往下去,節目很容易陷入非驢非馬、自相矛盾的境地。以一個電視新聞《不孝子竟讓九旬老娘住樓道》為例,主持人直言“這樣的兒子還不如被雷劈死算了”,這樣的點評雖然大快人心,但這僅僅是對新聞簡單的就事論事,沒有采取切實的行動去改善老人的處境,這與不報道並沒有什麼區別。此外,主持人對新聞就事論事的點評,“缺乏對事件背後製度性和結構性因素的深層探討,使得通過媒介介入,改善弱勢群體處境,輸出相應政策的功能大大降低。”

四、對策——內容為王,向深度和廣度拓展

針對方言新聞節目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清華大學教授陸地認為“改不一定生,但不改一定會死。”怎麼改?這也是擺在方言新聞節目麵前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選擇。

對於方言類新聞,內容比形式更重要。任何一檔節目所采取的節目形式歸根究底都是為其內容服務的,節目中使用的語言隻是作為一種傳播工具,而節目所報道的內容才是受眾真正關心的。方言新聞節目存在著一味強調方言形式而忽略節目內容的現象,過多關注家長裏短和瑣事,而如受眾最關心的疾病問題、貧困問題、住房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醫療問題等卻少有涉及。

首先,節目要做出方言新聞的深度與廣度。以兩會為例,兩會的報道一般是由主流媒體負責,方言新聞節目很少參與其中。其實,方言新聞節目也可以嚐試著去做兩會的報道,選擇與主流媒體不一樣的角度去剖析兩會,如可以從兩會與普通百姓密切相關的角度去報道,可以從兩會的代表委員有哪些是普通百姓的角度去報道,還可以從兩會提交的議案、提案直接關係到老百姓利益的角度去報道等等。

其次,節目要盡量減少沒有太大意義的趣事新聞。方言新聞節目在內容選擇上多以民生新聞和奇聞異事為主,在一定程度上,節目可以緩解受眾來自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增加節目的吸引力。但是太多的無太大意義的趣事新聞不僅會影響節目的整體質量,還會使節目的忠實受眾在大量接觸後變得興趣索然,最終導致節目收視率的降低。

對於傳統新聞,不應簡單的排斥、反感,而應吸取傳統新聞的優點和長處,即新聞的深度與廣度。新聞的深側重於對新聞的挖掘,新聞的廣則側重於對範圍的延伸。正是由於沒有這樣的長處,方言新聞節目給人一種不大氣的感覺,也就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

五、建議——自律和監管雙管齊下

方言類新聞節目要想不偏離新聞軌道,自律和適當的監管也是必不可少的。媒體應當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節目貼近受眾的生活,但節目內容過於瑣碎,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為了迎合和滿足中低層市民的喜好和口味,也就使大眾傳媒缺少了對受眾理性意義上的指導。另一方麵,在方言新聞節目中,煽情、獵奇、暴力、血腥的內容經常隨處可見。這種過分娛樂化的新聞價值取向,使方言新聞節目開始傾向於低俗和庸俗,進而使媒體忽略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也就無法實現自身的輿論導向作用。媒體應實事求是,不宜盲目跟風。

政府則應加強對節目的規範管理。在對方言新聞節目進行管理時,新聞宣傳部門還需將其與普通新聞節目區別對待。在管理時應采取有管有放,管放有度的策略。在方言新聞節目出現問題時,新聞宣傳主管部門不要總是一味的充當法官角色,對涉及到的電視台、節目負責人進行嚴肅處理,而是應該在職權範圍內,建立一個綜合評價體係,關注媒體的創收情況、收視率以及媒體的公信力,以便能及時發現方言新聞節目存在的問題並加以規範。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