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聲畫的統一性
從地震發生的當天中午和下午,央視和各路媒體便趕赴現場,奔赴一線的央視記者深入到災區搜救現場、醫療點、受災群眾安置點,采訪一線救援人員和當地群眾,並不時與央視演播室主持人互動,發回大量報道。“情牽蘆山,生死不離”、“全力以赴,打通生命線”、“蘆山縣國張中學老師為搶救學生負重傷”、“一被埋廢墟的孕婦和孩子被成功救出”、“為救被困兒子,母親頂住千斤預製板”。“為趕赴救災現場不幸掉下山崖光榮獻身的軍人楊波和李堂東”……央視現場主持人和畫麵編輯始終注意聲畫統一,現場主持人熟諳廣播電視業務,采、播、評、說各種技巧嫻熟,有條不紊地熟練組織、串聯節目;而畫麵編輯也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對畫麵“語言”的判斷和取舍準確無誤,恰到好處。描述與判斷新聞事實絲毫沒有自相矛盾,與現場同期聲十分吻合。災難麵前有愛就有溫暖,有愛就有無窮的力量。對這些畫麵編輯也巧妙地采用了“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順序蒙太奇”等手法,使整個畫麵彰顯出合乎邏輯的表達和符合人們思維習慣的邏輯推理,從而使電視畫麵體現出邏輯美、人性美,凸顯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無痕。
三、視覺的習慣性
攝像機鏡頭實際上是人的眼睛的延伸。人們觀察事物時可以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由局部到全局、由全局到局部。也可以東瞧西望,遠近反複,循環往複地觀察。這幾種視覺方式就是電視鏡頭前進式、後退式、循環式組合的依據。也就是說,電視鏡頭的運動方式、景別的變化、人物的取舍等,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問題,都應該符合人的視覺習慣與方式。記者拍攝時如此,在後期製作編輯電視畫麵時也應遵循人的視覺習慣與方式。比如說,電視鏡頭給人的運動感覺實際上是攝像機的兩種運動方式帶來的:第一種是攝像機的變焦拍攝,即“推”鏡頭與“拉”鏡頭;第二種是攝像機的自身運動,即“搖”鏡頭與“移”鏡頭。鏡頭運動的目的是為了確立觀眾的視覺重點。一般來說,向一個目標“推”鏡頭或拉長焦距,能吸引觀眾注意力;而向另一個目標“拉”鏡頭或縮短焦距,則會分散或轉移觀眾注意力,通常會將觀眾注意力從原目標轉到遠處事物、其他事物或周圍環境方麵去。電視畫麵編輯要熟諳拍攝記者這方麵技巧,在畫麵編輯時圍繞表現主題熟練組接“推拉搖移”鏡頭,使之符合人的視覺習慣,讓人看得順眼、順心。比如,4月27日是四川省哀悼蘆山地震遇難同胞的日子,主題應該是讓人們感受悲傷,品味堅強。這是四川省政府確定的全省哀悼日,無疑是場麵非常宏大、場景很多且氣氛非常肅穆的。如何在畫麵編輯表現出視覺的統一性和符合人的習慣思維?我們看到央視的表現是令人敬佩的。4月27日8時02分,汽笛聲、喇叭聲、防空警報聲持續回蕩在巴蜀大地的上空。畫麵接連顯示火車、汽車、輪船、艦艇、防空警報器,白煙升騰,車停人站、戛然靜止。這一刻,蘆山、寶興、雅安、成都……從震中蔓延開去的更多地方,為了逝去的196個生命,人們肅立默哀。這一刻,蘆山縣老縣城和平路39號異常安靜,四川省“深切哀悼‘4.20’蘆山7.0級地震遇難同胞”儀式,就在這裏舉行。大場景畫麵過後,順接近景:胸戴白花的人們低頭佇立,默默哀悼,許多人臉上,淚水止不住的滑落。近景畫麵直至默哀結束,鏡頭又推向主席台,在悲沉婉轉的《思念曲》中,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軍區負責人垂然淚下。接著搖移左右兩側:來自災區的群眾和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公安、醫療衛生係統的救援人員、誌願者等各界人士。緊隨聚焦到排隊為遇難同胞獻上白色菊花的景況。在一番前進式、後退式、循環式運動組合以後,鏡頭又切到蘆山中學操場,平時看起來有些調皮、不成熟的中學生們,此時一個個低頭頷首,雙目緊閉,麵露悲哀,神色淒然。他們為遇難同胞默哀,也為失去生命的同學而悲傷。這些鏡頭的編輯組合,讓人們感受到雅安在加油,蘆山在挺起,多難興邦,學習報國,未來的希望就在這些青年學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