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電視畫麵編輯製作的邏輯聯係(1 / 3)

淺談電視畫麵編輯製作的邏輯聯係

聲屏世界

作者:季超

【摘 要】電視畫麵編輯製作,是電視節目生產的尾道工序,怎樣才能既符合人們的思維邏輯習慣,又給人以美的享受?本文結合央視最近對四川雅安抗震救災的報道,談電視新聞畫麵編輯製作的一些原則與技巧,提出要注意時空一致性、聲畫統一性、視覺習慣性和畫麵的精粹性與可視性。

【關鍵詞】抗震救災 畫麵製作 邏輯聯係

4月20日8時2分,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國家啟動地質災害一級應急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李克強總理飛抵蘆山縣指揮救災。隨即,各方馳援災區,解放軍和武警部隊7000餘人投入救援,大批消防官兵、醫務人員、搜救人員、新聞工作者、馳援車隊向雅安挺進。當天晚上,中央電視台便密集推出各種抗震救災特別報道,奔赴一線的記者深入到災區搜救現場、醫療點、受災群眾安置點,發回大量消息、連線、特寫、現場訪問、記者評論、連續(係列)報道。看到這些報道,全國觀眾仿佛身臨災區,心與災民同頻共振、血與搜救官兵同脈共流。央視對雅安蘆山地震的報道敏捷迅速,感人肺腑,也令人深覺央視記者編輯製作的水平高超,技術精湛。

對地震災區這類突發災害事件的報道,電視畫麵如何編輯取舍?央視給我們做了榜樣。其中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注意條理性和邏輯性,對電視新聞要予以分類集中,合理組接,使之符合人們的思維邏輯習慣。

世界上萬事萬物之間都存在著有機聯係,人們將相關事物聯係起來考慮思維邏輯的習慣,這正是電視畫麵編輯中蒙太奇組接的基礎。何為“蒙太奇”?其實就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影視作品獨有的表現方法和思維方式之一。包括鏡頭分切與組接、場麵段落之間的組合與轉換以及剪接的具體技巧與技法。抗震救災電視畫麵編輯同樣要遵循蒙太奇思維方式與邏輯思維原則。那麼,央視對雅安蘆山縣抗震救災的報道在電視畫麵的編輯上如何體現邏輯聯係原則的呢?筆者認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一、時空的一致性與完整性

截至4月26日,蘆山地震累計有200多萬人受災,196人遇難,21人失蹤,13484人受傷;農村住房倒塌18.63萬間,城鎮住房倒塌6700多間。基礎設施,包括公路、橋梁、電力、通信、水電站、水庫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這場災難,使剛從“5·12”汶川大地震陰影中逐漸走出來的四川人民,在舊悲之上又添了新傷。這麼大的災難,在事發當時,是無法完整並準確統計的。我們隻能通過各個電視畫麵的碎片,拚湊到一幅幅淒慘悲壯的“雅安加油”、“蘆山雄起”的景圖:破壁殘垣的街道、傾斜倒塌的房屋,橫歪豎斜的倒樹;急速前進的民兵、消防官兵、武警官兵、解放軍及施救的醫務人員;滿街的碎瓦破磚和氣喘噓噓邊解說邊前行的央視現場主持人;被巨大滾石砸爛的汽車和勇敢飛奔的救護人員;艱難跋涉背出的老人、抬出的傷員……各個不同的畫麵組接有序。在鏡頭的選擇和組接方式上,鏡頭長度的確定、鏡頭角度的確定、鏡頭運動的確定、鏡頭景別的確定以及鏡頭造型的手段,都精細選擇,恰到好處。無論是“動接動,靜接靜”,還是“動接靜,靜接動”,都巧妙表現出它們間的內在關聯,順理成章。因此,對抗震救災同一主題報道的畫麵編輯,必須注意在同一場景的畫麵鏡頭中,保持時間空間的一致性與完整性。即事物、景物、背景等要一致;人物的服裝要相對統一,符合當時的季節特點和當日的氣溫變化情況。畫麵編輯的視覺點要做到相對固定,不可隨時“越軸”,不可忽左忽右。比如我們從電視畫麵上看到的李克強總理到蘆山縣龍門鄉災區,在帳篷裏打著手電筒開會,部署當晚的救災工作;很多社會團體紛紛為災區捐款,企業相繼捐出各種物資;各式各樣的車輛風馳電掣,向雅安馳去,向蘆山集結;又如我們從電視畫麵上看到的數名施救人員輪流背著一位受傷的老人下山,路上樹倒石滾,崎嶇難行。畫麵的視點始終聚焦在背老人的施救人員和老人身上,方向是由山上往山下的醫療點,絲毫沒有“越軸錯位”,讓觀眾看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正與廣大民眾心連心、肩並肩,共同應對自然災害的挑戰;看到各方力量包含著血濃於水的手足情深,看到中華民族的大愛無疆。整個鏡頭沒有出現視覺混亂和錯覺,在技法上充分體現了時空的一致性與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