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節目的受眾心理分析
聲屏世界
作者:洪靜
【摘 要】電視節目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因此,了解受眾的心理需求是一檔節目成功的關鍵。隻有充分了解受眾的心理需求,才能策劃出受眾真正喜歡的節目。本文從七個方麵對《我是歌手》節目的受眾心理進行分析。
【關鍵詞】受眾心理 受眾需求 《我是歌手》
近日,湖南衛視的一檔名為《我是歌手》的節目自首播之日起就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央視索福瑞全國網收視數據表明,《我是歌手》首播奪得了收視率1.06、份額6.07%的好成績,在同時段節目中排名全國第一。在央視索福瑞城市網中,該節目也穩居同時段節目收視全國第一的寶座。在總決賽之夜,《我是歌手》全國網收視2.38,份額8.33,中心城市網收視率4.34,份額12.36,雙網均是全國同時段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我是歌手》總決賽在黃金時段收視更是破4,節目最高峰值達到25。①本文將依據“使用與滿足”理論從受眾心理的角度對《我是歌手》節目取得高收視率的原因進行初步探析。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
1974年,美國社會學家卡茨在其著作《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將媒介接觸行為概括為“社會因素+ 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這樣一個因果連鎖過程,首次提出“使用與滿足”理論。②D.麥奎爾等人於1969年通過調查提出了各類電視節目間共通的四種基本類型,即:心緒轉換效用、人際關係效用、自我確認效用、環境監測效用。
這一理論認為受眾之所以會選擇接觸、使用某一媒體或某些媒體傳播的內容,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社會需求或心理需求。
二、《我是歌手》節目的受眾心理分析
1、追求新鮮感的心理
2005年,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聲》紅極一時,將綜藝真人秀節目推向了一個高潮。之後各大衛視爭相效仿,《花兒朵朵》、《聲動亞洲》等平民選秀類節目火爆熒屏。然而隨著此類節目的日益增多,觀眾容易從心理上對這種懷揣音樂夢想的草根來參加海選、犀利的專業評審、晉級、淘汰等常規選秀環節產生倦怠心理。而此時,湖南衛視推出的這檔頂尖歌手音樂對決綜藝秀節目《我是歌手》顛覆了以往音樂選秀節目的模式,迎合了受眾追求新鮮感的心理。
《我是歌手》節目形式新鮮、刺激。節目組邀請7位華語樂壇中已經成了名的實力派歌手來參加比賽。每期節目中,7位實力歌手分別演繹一首歌曲,然後由從場外挑選出的出生於不同年代的500名普通觀眾根據歌手的現場表現為最能打動自己的3位歌手投票。再由知名的專家評審團現場監督統計出得票率,每期根據得票率對歌手進行排名。兩期得票率最低的一位歌手將被淘汰出局,下期再替補進來一位新歌手。
與以往草根選手同台競技,明星或者專家擔當評委點評並打分的模式不同,這種明星歌手之間的對決、淘汰,普通觀眾則成了評審的節目設置無疑令觀眾耳目一新。
2、易被名人吸引的心理
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作為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又被稱為人際魅力,是對人與人之間在感情方麵相互喜歡與親和這一現象的概括與總結,描述的是接近另一個體以尋求互動的渴望和需求。在音樂選秀類節目中,具備人際吸引的參賽者非常容易引發觀眾的自我認同。一般而言,人際吸引的要素包含(1)外表與容貌。(2)才華與能力。(3)相似性(similarity)。相似性吸引包括很多方麵,如態度、信念、興趣、價值觀等。(4)互補性。人們需要(個性)的互補性(complementarity)是指雙方在交往過程中獲得相互滿足的心理狀態,它是構成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當雙方的需求或個性能互補時,就能形成強烈的吸引力。(5)個人品質。心理學認為個性品質是產生人際吸引的一個重要且持久、穩定、深刻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