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是歌手》節目的受眾心理分析(2 / 3)

具體到《我是歌手》,節目中無論是齊秦、黃貫中、林誌炫、辛曉琪、沙寶亮、羽泉、陳明等參賽歌手,還是李維嘉、吳昕、李銳、杜海濤等明星經紀人,或是宋柯、山河、洪敬堯、張漫、伍洲彤、袁惟仁等業內知名的樂評人組成的專家顧問團都被大部分觀眾所熟悉。從這點上看,《我是歌手》節目可謂是星光熠熠。這些名人無論從外表、容貌,還是才華和能力、個人品質上都容易吸引到普通觀眾的關注。從目前節目的效果來看,參賽的歌手們的確具備人際吸引的魅力,為節目的火爆立下了功勞。

3、追求真實感的心理

通常情況下,受眾看到的電視節目往往是經過電視工作者精心的篩選、編輯等工作之後形成的。尤其是競技、遊戲等電視節目,一般都要經過事先的訓練和排練,然而選手做了哪些準備、接受了什麼樣的訓練、評委又如何評判等環節過程卻往往被省略刪除,受眾對其過程真相不得而知。久而久之,受眾對這種電視節目越來越感到乏味,希望看到充滿了生活原汁原味的、比賽如火如荼的電視節目。真人秀節目就仿佛是一麵鏡子,將日常生活中、比賽過程中的一切細節、情節、場景真實地反射到電視熒屏上,極大地滿足了受眾對於真實感的需求。

具體到《我是歌手》,首先,觀眾可以看到歌手從下飛機到比賽結束後接受采訪的幾乎全部環節。雖然被觀眾看到的節目已經是經過編排與剪輯後的片段而並非是歌手參賽的全部過程,但觀眾依然可以看到選手的準備及彩排情況。從明星經紀人去機場接歌手,到與歌手在休息室的歡樂交談,到抽到演出順序後的反應以及各個歌手在休息室裏的相互交談以及導演最後宣布名次等等情景中,觀眾都可以感受到真實。

其次,節目的真實感來源於每位歌手的真實情感表現。與以往明星在鏡頭前所呈現出的自信、冷靜、光芒等相對單一的表現不同,觀眾可以在《我是歌手》節目中看到明星麵對比賽壓力所表現出的緊張、焦慮、拚搏;麵對名次提升時的欣喜、激動;麵對淘汰後的淚水、淡然等。在節目中,觀眾似乎可以看到一個退去了明星光環的普通歌者的真性情。

此外,在場觀眾真實情感的流露也為節目增色不少。麵對歌手現場的深情演繹,不少在場的聽眾或留下感動的淚水,或激動的起立鼓掌,或閉眼陶醉其中。代償性滿足是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心理機能,指的是當人的某種願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便會幻想出某種客體的表象或運用其他代替方式,使其願望得到虛擬性的滿足,以維持心理平衡。③在場的500名聽審團的反應、表情在一定程度上將電視機前觀看節目的觀眾的激動心情呈現在了熒屏上,與廣大受眾引起了情感共鳴。

4、對高品質節目向往的心理

國內的音樂綜藝節目可謂良莠不齊,普通的選秀音樂節目中草根選手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在一定程度上無法與樂壇中的成名歌手匹敵,而觀眾從心理上會更希望看到高品質的音樂節目。《我是歌手》節目模式源自韓國MBC電視台熱播同名綜藝節目《我是歌手》,也是韓國第一次對外輸出版權模式的電視綜藝節目。引自海外的已經成名的節目再與本土特點完美結合的模式可以說是很好的保證了節目的品質。

首先,高質量的參賽選手。節目組選出的7位參賽歌手風格迥異,且多是入行多年的實力唱將。他們各自有自己擅長的音樂領域。比如,林誌炫、黃綺珊擅長高音,羽泉則擅長以組合的形式演繹歌曲。黃貫中、周曉歐則以搖滾見長,尚雯婕則擅長電子音樂等。此外,麵對淘汰的強大壓力,歌手的競爭意識高漲,這就迫使歌手不斷進步,不斷呈現出自己最優秀的東西,這也使得節目的質量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