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高品質的音樂作品。歌手每次演繹的歌曲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經受過時間錘煉過的經典曲目。此外,比賽規定歌手除第一次登台可以演唱自己的作品外,以後每次都要演繹並改編別的歌手的作品。因此,歌手每期演繹的作品都是經過重新改編後甚至超越原唱的作品。
然後,資深的樂評人點評。歌手演唱完後,節目中會穿插一些知名樂評人的專業點評。這種對音樂作品的深層次的專業剖析有別於以往選秀節目中的“毒舌”點評,使觀眾真正的領悟了音樂的魅力,也使得節目更專業,更上檔次。
最後,優質的配備。為了使觀眾有最佳的視聽體驗,節目組斥巨資引進了專業的音響、麥克風等,而且,現場的鼓手、貝斯手等都是知名的音樂人。可以說,節目引導大眾回歸到了音樂本質。
5、懷舊心理
節目組選擇的參賽歌手多是入行多年的歌手,大多都有自己膾炙人口的成名曲,其中的一些歌手諸如齊秦、陳明等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所以,當歌手首次登台演唱自己的成名曲時,觀眾的情感往往被引爆,懷舊心理得到滿足。尤其是節目首次播出時,7位歌手都是各個年代的時代記憶,每首經典歌曲的再次演繹都是觀眾的催淚彈。節目當日的收視成績也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例如,第一期中Beyond樂隊的成員黃貫中登台,伴隨著《海闊天空》熟悉的音樂,無論現場的還是電視機前的觀眾心中的那份記憶被喚起,不少觀眾都潸然淚下。貼吧裏和微博中也充斥著一股懷念歲月的懷舊情緒。
6、參與心理
如今,觀眾已經不滿足於在電視機前看節目了,而是更希望自己也能參與到節目的錄製中,到現場去感受氣氛。《我是歌手》給了觀眾這樣的機會。觀眾通過電話或者網上報名,經過考核後即可來現場當明星歌手的評委,主宰歌手的去留。觀眾還可以短信參與討論,把自己的現場感受、心情表達出來。節目播出時,屏幕下方會滾動播出觀眾的精彩留言,使觀眾真正體會到參與的快樂。
7、懸念心理
人都有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的一麵,而一檔好的節目恰當的設置懸念也是其製勝的法寶。具體到《我是歌手》,每期最具懸念的時刻無疑是最後揭曉排名和宣布淘汰歌手的名字的時候。此外,每次新替補進來的歌手也是節目開始時設置的一層懸念。節目恰當的設置這些懸念,能更好的調動受眾觀看節目的積極性,滿足其好奇心理。
總之,電視節目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因此,了解受眾的心理需求是一檔節目成功的關鍵。隻有充分了解受眾的心理需求,才能策劃出受眾真正喜歡的節目。《我是歌手》節目組對受眾心理的精準把握便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①央視索福瑞官網
②楊豔珊,《伊萊休·卡茨傳播思想研究》[M].《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彙編(下冊)》,2002
③孫蘭鵑,《論音樂起源於代償性滿足的心理需求》[J].《民族音樂》,2010(3)
(作者:江西師範大學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