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評論的發展之道(1 / 2)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評論的發展之道

聲屏世界

作者:王宇菁

【摘 要】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因此媒體間的競爭正逐步從量的競爭轉化為新聞品質的競爭。廣播媒體要繼續在市場上分得一杯羹,就必須重視節目質量的提高,尤其要重視發展廣播評論,以凸顯節目的差異性,培養忠實的受眾群體。本文旨在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廣播評論的應對之道,探討如何改善廣播評論的質量,擴大廣播評論的輿論影響力,並對廣播評論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廣播評論 新媒體 發展前景

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與快速發展,特別是Web2.0時代的到來,各種傳播技術的更迭使得受眾對媒介的運用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新舊媒體呈現融合趨勢,使得廣播評論不得不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社會環境的變化、受眾收聽興趣的轉變,也對廣播評論的發展產生了影響。

一、廣播評論受到媒介、受眾、社會環境三大因素的影響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評論的發展離不開媒介、受眾、社會環境三大因素的影響,需要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媒介新特點,接受聽眾收聽習慣和方式的變化,同時滿足社會環境對廣播評論的新要求。

1、媒介因素

作為一種傳播工具的廣播,建立在以表情達意的聲音和電波傳送相結合的基礎上,運用由電波傳送的聲音(包括有聲語言和音響)表情達意,以聽為基本傳、受手段。聲音尤其是有聲語言是人類社會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交流工具。

正如20世紀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曾表示:“我們的眼睛是有限的、定向的,在任何時刻都被局限在遠遠小於聽覺世界的一半的範圍以內。但是,耳朵是包羅萬象的,對無限範圍內產生的任何聲音都始終是敏感的。我們可以從一個非常廣泛的範圍內聽到任何一個方向、任何距離以外傳來的聲音。”①

有聲語言表情達意,具有直接便捷、傳送範圍廣、潛在受眾多、表現能力強的長處或優點。但有聲語言也有短處或弱點,如有聲語言稍縱即逝;不能或不易保存,多次轉述容易走樣,甚至麵目全非等,這雖不是絕對的傳播障礙,卻經常起著抑製傳播優勢的消極作用。

過去,廣播作為專業的新聞機構,利用自己的記者和硬件優勢,收集和篩選各種新聞信息,以平衡、中立、可信的形式呈現給讀者,但互聯網改變了這一切。目前,各種類型的搜索和推薦引擎的崛起讓這些新時代的內容發布者們可以獲得比傳統媒體更大的優勢。

廣播從業人員需要適應新媒體環境對廣播評論的影響,通過學習和借鑒新媒體的傳播形式,加強廣播評論的互動性。廣播曾是先進科技的產物,同樣,它的發展也要依靠科技的進步。當下手機、互聯網技術與廣播的結合給廣播挖掘自身蘊藏的巨大潛力提供了新契機。廣播應當重新衡量自己的價值,研發新技術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應對挑戰。

2、受眾因素

廣播評論要充分考慮受眾因素的影響,適當分析受眾構成和收聽取向,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廣播評論深受聽眾因素的影響,分析聽眾狀況是發展廣播評論個性特征至關重要的一環。傳播作為一個過程,它的客觀效果是通過受眾實現的。受眾結構的構成以及收聽興趣的取向,對於傳播效果,尤其對於以說服為目的的新聞評論的傳播效果影響極大。

近些年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提供的相關數據表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廣播應重視為平均接受能力較低、處於半收聽狀態的聽眾服務。可以發現,就廣播的某個個體聽眾說,其年齡、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收聽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就整體構成卻是較為穩定的。但還需指出的是,隨著汽車社會的到來,車載廣播得到了技術上的支持,因此某些城市廣播收聽人群的構成中有相當一批的上班族,他們收聽廣播的時間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期,因此廣播評論需要照顧到這批聽眾的收聽興趣。

根據傳播學相關理論,“受眾”角色變化經曆四個階段,分別是大眾受眾階段、分眾受眾、適位受眾時代和受眾的“一對一”時代。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廣播進入分眾受眾時代,這一階段受眾開始有選擇地獲取信息,側重某一類型的綜合台在各地出現。

目前我國電台設置基本處於“分眾受眾”階段,部分節目設置走向“適位受眾”。同時,從技術上看網絡電台數字廣播已經為進入這一階段提供了物質條件,已經為進入受眾的“一對一”時代做了準備。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受眾不再像過去那樣僅僅是信息接收者,還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受眾不再隻停留於被動收聽,參與意識愈發高漲。媒體有必要對受眾進行研究,最終目的是要解決廣播節目“向誰說”、“說什麼”“想聽什麼”的問題,簡言之就是要研究針對目標聽眾群如何有效地製作與播出廣播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