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會環境因素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發展轉型期,從國際社會發展經驗看,社會轉型期一般是“黃金發展期”,但也容易變成“矛盾凸顯期”。隨著社會結構轉換、機製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係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此外,人民群眾的思想也更加多元,獨立性、差異性愈加明顯,呈現多樣化、多變化的特征。
我們看到,一些廣播評論仍然大講官話,沒有站在群眾角度分析事件發生背景、原因,甚至造成了信息的缺位而導致謠言滿天飛。另一些報道則過分誇大事實,把鄰裏糾紛、街頭鬧劇、社會陰暗麵作為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這兩類報道都因為缺乏大局意識,扭曲了事實,誤導民眾的認識和理解。
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廣播評論需要正視諸如社會公平失衡、民主法製欠缺、道德理論重構等方麵的矛盾,積極引導理性平和的社會情緒與國民心態,從而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共同抵製破壞社會和諧與穩定的行為。一方麵,對熱點的新聞事件及時做出回應,引導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另一方麵,通過媒體曝光,聚焦新聞熱點,促進社會轉型期社會、經濟、生活各方麵矛盾的解決。
社會轉型期矛盾突變,輿論環境複雜,隻有用發展的眼光解決這些矛盾,才能讓民眾相信黨的領導、相信政府的執政能力,堅定對發展的信心和期待。而廣播評論應發揮起輿論引導作用。
二、廣播評論的“優化”途徑
我國的廣播評論起步相對較晚,目前廣播評論距思想精深、製作精湛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在未來的發展中,廣播評論仍有廣闊的空間值得開拓。廣播評論在技術層麵受到的誘惑相對電視、網絡來說要少很多,這為廣播評論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外部條件,有利於廣播評論的健康發展。現就如何“優化”廣播評論以滿足聽眾的收聽需求提出如下建議:
1、運用直播和微評論,提高時效性
目前,廣播評論的時效性存在一定的滯後。為了提高廣播評論的新聞性,可采用微評論和直播連線的報道,大大提升廣播評論的時效性。所謂微評論,就是長度不長,但是針砭時弊的評論。處理好廣播評論內容的長度,縮短廣播評論的時間,有利於在保證節目質量的同時,減輕製播壓力。此外,直播和現場連線能有效提升節目的時效性。此外,在重大的新聞事件中,廣播評論應該做到不缺位,做好統籌策劃工作,選題切不可忽略某些重要議題。
2、完善體製機製,拓展網絡渠道影響力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台正與網絡、手機等新媒體一道,開始跨行業、跨媒介、跨平台地合作。實踐證明,電台與其他媒體間的合作,將有利於廣播本身的發展。在合作過程中,媒體間共享資源,將有助於擴大社會影響力,開創互利共贏的局麵。
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為例,2012年7月3日,其與全國16家報業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是迄今為止中國廣播媒體與平麵媒體最大規模的跨媒體合作項目,成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布局全媒體的重要一步。跨媒體的合作有利於資源的優勢互補,廣播媒體和平麵媒體有著相同的社會責任和新聞價值觀,因此可以共同應對市場挑戰。
作為互聯網和手機、電腦結合的天然產品,目前微博是與廣播融合的好伴侶。2011年5月新浪微博推出的“微電台”應用,意味著全新的傳播平台在廣播與微博的融合中產生。搭載著新浪微博的巨大用戶數量,“微電台”體現出了覆蓋麵廣、用戶多元化、互動性強等優勢。
廣播評論應當積極探索“微電台”等形式與新媒體展開合作,適應主流人群接收方式的變化,突破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流程,學習借鑒新媒體在爭奪信息發布時間上具有的天然優勢,建立起全新的播出平台。廣播媒體應重視新媒體業務,運用網絡鏈接等方式,將新聞曆史、背景和海量的關聯信息提供給受眾。
參考文獻
①馬歇爾·麥克盧漢:《通訊中的探索》,轉引自胡正榮、曹璐、雷躍捷:《廣播的創新與發展》,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68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新聞係2011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