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影響受眾態度改變的“群體心理效應”
社會化進程中的每個個體看似被不同社會職能進行了分割,但媒體信息流會潛在地將人們重新聚合到一起。另外,群體壓力也會使人們在“場論”(人的行為是個體內在因素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的影響下產生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狀態: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類似於傳播學中的“沉默的螺旋”效應,其強大的“遵從”性是常態化的受眾社會心理傾向。對此,“場依存性”概念是“群體心理效應”的一條重要佐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維特金等學者經過一係列試驗後論證得出:獨立性極強、場依存性極強及中間區域的受眾人數這三個主體基本呈正態化分布,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屬於中間區域。所以在進行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傳者應注意所發布信息對大多數人而言屬於“可被接受和不被接受之間”這一態勢——這對新聞宣傳工作具有一定的啟發性:以往單向自上而下的新聞宣傳早已跟不上時代步伐,怎樣使受眾數量向“場依存性”強的一方增長,自覺選擇接受所宣傳內容呢?從新聞業務角度看,必須以更豐富多元的表現手法、更貼近受眾生活和情感體驗的方式進行報道,同時也應理性地給出一些不同觀點,給予受眾主動選擇和思索的空間,從而通過“雙方麵論證”的方式,引導受眾通過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已有價值理念推出符合宣傳宗旨的觀點,加深印象,以促進現實行為的“遵從”。
3、影響受眾態度改變的“選擇性心理”
無論是心理學還是傳播學,選擇性心理都是受眾研究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事實上,受眾往往會對與自身既有想法、興趣相一致的觀念持易於接受的態度,而由此誘發的媒介接觸也會更加頻繁;相反,對於相左觀念,受眾的“逆反心理”、“自我防衛”心理就會阻礙傳播渠道的暢通性和效度,從而違背傳播者的初衷。
怎樣加強受眾對某個節目或某類媒介的接觸頻次,從而提高受眾接受信息的效率?從心理學考量,必須注重受眾的情緒情感體驗,也就是說,傳媒工作者、媒介或終端研發者都應立足於加強用戶體驗這一核心。因為新聞心理學認為:受眾的態度是一種包括認知、行為意向和情緒情感的內在心理傾向,其中,最後一種因素是最關鍵的部分。單從這點看,蘋果、三星等智能手機終端平台之所以贏得廣泛市場的原因,就在於它們能為廣大的用戶提供多符號、高便捷、易攜帶等豐富的移動體驗,其成功之處無外乎智能化的操作模式,從心理層麵與用戶已有的認知結構相符。同理,除了技術層麵,在具體的新聞傳播過程中如果采取同受眾價值觀、態度觀念相符的編碼形式(如近些年來加強“民生新聞”,注重“三貼近”報道原則,貫徹“走轉改”等),則必然會達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從而加強受眾認知、態度以至行為的轉變。
參考文獻
①劉京林:《新聞心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②李小東,《探究新聞心理傳播的軌跡——記北京廣播學院新聞心理學研討會》[J].《新聞界》,1994(4)
③陳勇,《把握受眾的新聞心理 增強新聞的可視性》[J].《新聞天地》,2011(3)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