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新聞傳播活動中的傳受心理(2 / 3)

2、熟練運用“移情法”

以心理學為背景,以傳播學為參考坐標,為人們所熟知的符號學體係中“編碼與解碼”是傳者與受者必須的溝通過程。而心理學中的“移情法”是使編碼與解碼行為簡易化,甚至推進二者高度融合的策略。該策略認為,角色互換是傳者進行編碼時不可或缺的心理傾向。換言之,傳者應具備設身處地感受別人情緒、思想的能力;同時,也要在“互動觀”中掌握將自己的情緒、思想移入他人腦海的能力。因此,擁有高超“移情”技巧的傳者必須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曆,這就要求其平時注重記錄、積累社會不同群體的所思、所感,不斷培養自己不同模式的表達技巧以及諸如神態、舉止方麵等更多元的符號呈現力。

譬如以互聯網媒介傳者為例,總結其所運用的“移情法”特征有如下幾點:(1)網絡文章短小,段落化、去書麵化、超鏈接資源豐富——即網絡文字編輯結合網絡自身特性,考慮到受眾閱讀習慣的“移情”理念的外現;(2)圖片、視頻及吸引人眼球的新聞標題——網絡編輯為了獲得更多受眾的注意,獲得“注意力經濟”,以多元符號和能引起大家獵奇、同情、憤怒等心理的方式進行頁麵組合;(3)網絡的交互性為傳播者提供了技術層麵的反饋機製,這就為傳者及時體察受眾情緒、表達自身觀點構建了虛擬公共領域,客觀上促進了“移情”的雙向互動和良性循環。由此可見,“移情”可一定程度消解媒介“中介作用”的阻礙,在心理層麵促進傳受溝通。

二、受眾:從心理學語境解讀“解碼”

在當前社會分工日趨細化、媒體受眾不斷細分的碎片化時代,滿足受眾的需求是媒介生存的立足點和根本法則。由於受眾會對不同媒介符號所呈現的信息進行自動整合(即通過不同媒介對某個事件的表達主動形成完整認知),我們不僅要重視媒介間的協同與互補效應,還要認識到媒介刺激下受眾認知、態度到行為轉變存在著哪些心理效應影響著傳播效果。這對傳媒人如何從受眾“解碼”的視角學會更好地編碼具有啟發意義。

1、影響受眾態度改變的“睡眠者效應”

“睡眠者效應”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其內涵是:隨著時間推移,比起消息源,消息本身的內容會給受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而更易改變受眾態度。在“內容為王”的媒介生態環境中,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真正能獲得持久生命力的籌碼必定是內容。對此,“睡眠者效應”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影響是正負雙向的:如果某媒體或傳者所發布的消息內容具有強烈的接近性、顯著性,並且能夠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那麼無論消息來源是否權威,受眾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記憶主動沉澱期”後,會自發記住正向的輿論,從而改變原負向態度並化為良性行動力;相反,假如社會謠言得不到有效澄清和控製,經過受眾的選擇性接受、理解和記憶後便會相應形成負向傳播效果,催生社會不穩定因素。

事實上,許多媒體都已自行運用了“睡眠者效應”的技法。比如當今“類型化廣播”大行其道便自覺遵從了“內容細分”導向下的目標受眾定位;但是,我們萬萬不可盲目追求內容而忽略了道德價值杠杆的力量。傳媒人必須掌握好內容的“度”,以社會責任感做好媒體的把關人,注重傳播內容的導向性是否符合道德倫理,是否符合正常的社會運行軌道,決不能單純求轟動、求刺激而犧牲了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