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新聞傳播活動中的傳受心理(1 / 3)

淺析新聞傳播活動中的傳受心理

論壇

作者:萬舒敏

【摘 要】本文以心理學為背景,結合媒介業務實踐案例,關注傳播鏈條中傳者與受眾兩大主體的編碼、解碼技巧,力圖解析心理學影響下傳播機製如何影響受眾的認知態度,以期為新聞傳播工作提供科學的心理維度指南。

【關鍵詞】心理學 編碼 解碼

當今,大數據時代的傳媒領域正在經曆著一場深刻的媒介變革:雲計算、4G、社會化媒體等一批新興的數字技術及媒介終端,日益成為正處於白熱化競爭趨勢下媒介生態的又一批生力軍。當我們致力於通過各種渠道增加不同媒介博弈的籌碼之時,不妨從另一個維度進行思索:以基本的人性為出發點,在“碎片化”、“分眾化”語境中探討心理學對當下傳媒的影響,從而抓住新聞傳播的精神內核,解讀傳者與受眾之間的溝通密碼。

心理學語境同傳播學體係對傳媒這一話題從起點來看有不謀而合之處:傳播學認為,任何新聞傳播活動都可視為三個元素組成的基本鏈條——傳者、傳播內容及受眾;新聞心理學則巧妙地將傳播內容兩端的兩個傳播主體進行巧妙的劃分,通過大量實證性素材和經驗性資料去提煉內在化的心理本質。因此,新聞工作者要想更深入地掌握傳播技巧,必須領會和運用兩種學科交叉互滲的理論與實踐策略。

一、傳者:從心理學語境解讀“編碼”

作為傳播鏈條的起點,傳者應具備的基本心理學素養首先就是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於媒體人是個體社會化的典型代表,傳者必須要滿足所在社會製度、媒體機構及受眾對自身的角色期待,做好“時代船頭的守望者”。從心理學上講,這種“去個性化”的過程實質上和個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及心理傾向是並行不悖的。因為一方麵,任何記者、編輯、主持人、播音員在發言、表態及行為方式上,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個人”,代表著某個社會群體的利益和聲音,其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受眾的認知、態度和行為,進而影響傳播效果;而另一方麵,傳者個人又會帶有自身明顯的印痕,其動機、氣質、性格、情感和意誌都會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性。所以,優秀的傳媒從業人員都應該把握基本的心理學常識,以期加強傳播效果和媒介公信力,促進社會健康發展。

1、巧妙運用“印象控製法”

傳者作為傳播源,必須學會“印象控製法”。常見的“登門檻”、“留麵子”、“放大收斂”策略等不失為佳策。但實際上,“偏見心理”的某些元素運用於此也同樣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比如著名的三對效應:首因效應VS近因效應、光暈效應VS掃帚星效應、定勢效應VS刻板印象。其中,第一組:“首因效應VS近因效應”——首因效應即第一印象,其作用不僅強烈且持久,而近因效因則正相反;又如“光暈效應VS掃帚星效應”,前者指 “愛屋及烏”是人之本性,若對某人某方麵有了好印象那麼其他方麵也會相應獲得高評價度,後者則反之;另外,如何打破思維定勢和對某個社會群體的刻板印象也是值得思忖的重要問題。

對此,在新聞傳播活動中,不同媒介的傳播者,特別是電視、廣播主持人,必須學會恰如其分地運用自己的個性魅力,機敏地把握好所依托媒介的符號屬性(如廣播,其優勢在於聲音符號,可以給聽眾營造私密性、仿人際傳播的溝通情景,提供更細膩的情緒情感體驗等。所以打造正向的“主持人效應”不失為廣播品牌經營的良方),通過人際吸引對受眾進行有的放矢的刺激,努力縮小傳受關係的落差和斷裂,在加強應變和創造能力的同時不拘泥於定勢,努力打破受眾的刻板印象——以此打造良好的首因效應和光暈效應,從而提升節目和所依屬媒介的影響力,穩固受眾群,提高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