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保安變身記》,同樣是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北大保安是中國千千萬萬奮鬥在社會底層的普通大眾一個縮影。北大保安的變身就是中國萬千普通人的幸福夢想的象征。在文章中提到甘相偉告訴記者自己有一次,在社會學係旁聽時,老師讓同學們分組討論農民工群體的教育問題。甘相偉發言說:“北大校園裏的後勤人員是中國千千萬萬農民工的縮影,應該讓他們好好接受教育,融入燕園。”在描寫中,我們可以知道北大保安甘相偉是一名農民工,這樣他就又成為了中國無數進城農民工的代表,代表了農民工們的城市夢,希望有一天能夠在城市安家,成為城市的主人。如果再放大的話,甘相偉就是那些生活並不富裕的人追求夢想的象征。
由此可見,甘相偉並不僅僅隻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的縮影,《冰點·人物》所講的不僅僅他個人的成功,而是暗含著對這一社會群體的描述,這其中有希望,更有祝福。而這樣的群體是我國普通大眾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幸福與否直接關係著國家的安定和諧。
3、人性的閃光點
《冰點·人物》中描寫的人物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這些普通人身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而《冰點》正是抓住了這些美麗的閃光點。通過人性的光輝打動受眾,啟發人們奮起向上、貢獻社會、思考社會。
2012年4月1日的《冰點·人物》文章名為《老人與樹》,文章描寫了王小苗等8個老人領著村民,用了30多年的時間在灰白的石灰山上種下一片綠蔭。王小苗所在的雲南省陸良縣龍海鄉樹搭棚村,屬於喀斯特地貌,灰白堅硬的石頭山上隻有零星雜草。多年前,正值壯年的王小苗和7個“好兄弟”領著當地的村民們上山種樹,曆經萬難開辟出一片青蔥茂密的林場。不僅如此,他們還完成了附近9個鄉鎮十幾萬畝的造林工程。現如今他們當年種下的第一批華山鬆已長成了參天大樹。而他們自己眼看著已入暮年。8個人中年齡最小的王小苗已經73歲,他們中年紀最大的王家雲已經87歲。
在文章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更能感受到那種人定勝天的豪情壯誌。改造喀斯特地貌,使得岩石荒山變成綠樹層疊的生命之境,這本身反映了人們在麵對困難時的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在浮躁的年代,這樣的執著與堅持似乎更讓讀者產生無限的感動,激發情感共鳴。因而,發掘人性的閃光點也是《冰點》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
4、平視和客觀的視角
傳統的典型人物報道,將正麵典型美化成“神”,而將負麵典型醜化為“魔”,以一種仰視或者俯視的態度看待典型人物。這使得受眾對媒體上報道的典型人物缺乏信任感,而且有著強烈的距離感,造成受眾的逆反心理。⑤《冰點·人物》始終采用一種平視的角度與人物進行對話,進而展現當今社會的多元化價值觀。記者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人物、刻畫人物,不參與,更不對人物和事件做有痕跡的點評。
這樣的方式一直被《冰點》所堅守。其通過普通平實的語言娓娓敘述,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感動無數讀者。在《老人與樹》一文中,在對有關於種樹老人由於其事跡而獲獎要發表獲獎發言時候的描述,“陸良縣宣傳部精神文明辦的史主任是和王小苗接觸最多的人。他說他有次領著王老去市裏領獎,本來告訴他,台下全是‘大領導’,要把教他的獲獎感言背順溜,可上了台,王小苗啥也不記得了,隻說了一句話:‘我不後悔。’”文字中沒有什麼豪言壯語,沒有什麼華麗詞藻,然而卻讓人心生感動。一句樸實簡單的“我不後悔”讓人體會到了老人的自豪,老人的淳樸,還有執著與剛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