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活服務類周報增強服務性的策略(1 / 3)

生活服務類周報增強服務性的策略

報刊經緯

作者:楊曉暢 侯繼冰

【摘 要】近些年來,生活服務類周報發展迅速,為我國報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通過對我國生活服務類周報服務功能的分析和研究,解讀新時期受眾服務性信息需求與報紙信息服務功能的差距,根據實際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提高報刊自身競爭力,使生活服務類報刊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關鍵詞】生活服務類周報 服務資訊 導向功能

改革開放後,我國出現了一種介於報紙、期刊之間的新生力量——生活服務類周報,它的出現無疑為報刊市場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這類報紙不僅憑借可讀可用的內容備受讀者青睞,而且在媒體經營業績上也令人稱道。自1993年《精品購物指南》作為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生活服務類周報創刊以來,生活服務類周報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湧現。如北京的《北京青年周刊》、上海的《申江服務導報》、重慶的《新女報》、成都的《新潮》等都很快崛起,同樣取得了很好的經營業績。即使在2005年,報業最低迷時期,生活服務類周報的銷售額還處於較快的增長水平。這無疑顯示出了生活服務類周報強大的市場潛力。時至今日,上海生活服務類報紙已近20家,其中以《申江服務導報》、《生活周刊》、《上海壹周》和《上海星期三》影響最大,讀者最多。據最新統計,這4家報紙的期發行總數已達到86萬至91萬份,年廣告收入已經突破了1億①

一、生活服務類周報服務性的內涵

為何以《申江服務導報》、《精品購物指南》為代表的生活服務類報刊能在短短的十幾年迅速發展並在中國報業市場上站穩腳跟,歸根到底在於它們填補了中國生活服務報紙的市場空白。

作為生活服務類周報靈魂的服務性資訊,其基本的要求就在於信息要能涵蓋城市生活的方方麵麵。信息的服務性即實用性,這類信息要對大眾的生活有具體有效的幫助。由此可見,生活服務類周報的內容既貼近生活又高於生活,報紙第一時間發布的服務類信息與生活資訊,令讀者可以邊閱讀邊搜索,按照報紙的信息指引,去看球賽、參加影展、聽音樂會、購物、求醫、旅遊、美容、健身……進行各種時尚消費、文化娛樂與休閑活動,指導我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

二、生活服務類周報服務性弱的表現

自從《精品購物指南》創造了“造夢的報紙”的神話,同類型的報紙數量急劇增多,不僅如此,都市報晚報也看到了受眾對生活服務類資訊的需求,紛紛開創了服務資訊專刊,原來空白的市場幾近飽和,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但目前的報紙在資訊服務性方麵還有不同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模仿同類報紙,服務性信息模式單一,缺乏自身特色。生活服務類周報麵對的是分眾市場,目標讀者大致相同,所以導致很多報刊模仿痕跡嚴重。模仿確實是迅速提升水平的捷徑,而且報刊發行之初向成熟的同類媒體學習也十分必要,但模仿不能照搬。研究大部分生活服務類報紙可以發現,其服務信息的提供模式基本相同,麵麵俱到但不具特色,服務信息相互重疊。長此以往,報紙間同質化嚴重,缺乏原創性,導致沒有特色和吸引力,引領時尚潮流和消費趨勢也是空談。

其次,服務資訊豐富多樣,但實用性低,服務功能弱化。生活服務類周報應提供對讀者生活能起指導作用的豐富資訊。大部分周報內容豐富多樣,麵麵俱到,但信息的價值含量低,采編時沒有經過充分的提煉、升華。生活服務類周報,強調的是生活服務資訊、強調實用、強調對讀者紮實到位的服務。信息量雖多,但如果缺少有效的整合和梳理,目標指向不集中,也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群功能。所以信息太多太雜,反而會削弱視覺衝擊和公眾注意,成為泡沫和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