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擴大了公眾的話語空間,實現了信息的快速傳播與共享,使公眾獲得了以往不曾觸及到的一定程度上的話語權。在新媒體時代,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形式為公眾提供了“說話”的平台。這些新的平台較之傳統媒體有很大的不同,它們以先進的媒介技術為依托,麵向所有人群,不受階層、年齡、受教育程度的限製,具有匿名性,擁有迅速傳播的能力。這種雙向甚至多向交互的傳播方式打破了“輿論一律”的傳播格局,使得傳播更加民主和平等,令民間話語體係進一步崛起,亦使讀者和觀眾擁有更豐富的可選擇的新聞渠道,他們愈自信,也愈減少對新聞媒體的敬畏。②在新媒體平台上,公眾可以獲得一定的話語權,從而對現實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在2010年,這個被稱為微博元年的一年,普通公民利用微博這個新媒介進行維權、曝光,進而推動了主流媒體的持續關注,促進了有關社會問題的解決。也就是說,公眾已經開始利用新媒介進行“說話”,獲得更大的話語空間。
新媒體之所以提供了更為開放的話語空間,主要是其特性所決定的。首先,新媒體的平台更為直接,公眾不需要以傳統媒體為中介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是直接通過新媒體發表自己的觀點。其次,在新媒體語境下,傳播者與受傳者的身份不再固定化,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對其掌握的信息進行報道、評論,公眾的話語權得到體現。最後,在新媒體語境下,“報道什麼”不再是專業傳媒機構的特權,公眾可以藉由新媒體為平台主動地選擇“報道什麼”,並且影響傳統主流媒體的報道議程。新媒體以分眾化的傳播特質而區別於傳統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對話語權的壟斷,在一定程度上帶來更為開放的話語空間。隨著新媒體這個平台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公眾必將獲得更為廣闊的話語空間,並利用其話語權實現其現實利益。
參考文獻
①波林·羅斯諾:《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280
②王嘉穎,《試探析國內當下網絡自媒體傳播模式的後現代主義特征》,複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作者:均為安徽大學2010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