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網絡輿論風暴的形成及其特征(1 / 3)

淺析網絡輿論風暴的形成及其特征

傳媒e時代

作者:劉政序

【摘 要】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和廣泛普及,人們利用網絡創造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網民積極自發地在網絡環境中針對社會熱點事件發表觀點,網民發表意見在數量上的不斷積累最終致使網絡輿論風暴的形成。因此,網絡輿論風暴可以說是網絡民意的一種集中體現。本文以“雷政富事件”為例,分析網絡輿論風暴形成的關鍵過程及其所體現出的特征,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分析和判斷網絡輿論的發展走勢,對於探索合理的網絡輿論引導策略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網絡輿論 雷政富事件 意見領袖 群體極化

一、輿論及其形成要素

輿論是指某一特定的群體或集群中大多數成員針對他們所共同關心的事務進行公開的評價和議論。①輿論的構成主要涉及主體、客體和介體三個要素。主體即為社會公眾,在網絡環境中以普通網民為主,這是一個具有一定意識傾向的群體,樂於對新鮮事件和社會問題給予評價;客體指輿論指向的對象,也即網民給予評價和議論的問題、事件;而介體則是指主題和客體建立聯係的方式,一般為報紙、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等。

在“雷政富事件”中,輿論主體就是事件爆料人以及眾多參與評論和轉發的網友,而客體是不雅視頻及一係列後續話題,網站、微博、論壇等互聯網媒介是輿論形成的介體。

評價和議論是輿論形成的基礎,但隻有當評價和議論擁有相當數量規模的參與成員時才能構建成意見場。主體的積極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的關注和參與,作用於客體並產生一定的社會效應,如此,輿論場才最終形成,輿論風暴才具備構成的條件。而微博等新媒體的興起提高了網絡信息傳播的效率,這滿足了輿論快速生成的需要,使網絡輿論風暴更容易形成,在較短時間內形成巨大的影響。

二、“雷政富事件”網絡輿論風暴回顧

眾所周知,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具有重要性和新鮮性的特征,而社會輿論的產生在很多情況下則是緣於特殊新聞事件的發生,這些事件一般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容易吸引社會公眾的關注,反映突出的社會矛盾,通常為超越社會規範的現實問題。輿論問題的產生就是在社會的發展變化過程中社會矛盾不斷突出的結果,在社會的監督和評價機製不能及時發覺和識別矛盾危機時,則需要借助輿論的力量來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促進運用合理的社會機製解決問題。傳播學者劉建明認為:某一事件一旦發生,立刻作用於人們的情緒,加劇了人們的思想變化,突然形成巨大的輿論浪。有時還可能發生暴力表意,即以武力表達意見。②

2012年11月20日下午,朱瑞峰在其自辦網站“人民監督網”上首先曝光事件,但並未引起廣泛關注。當晚由紀許光在微博上發布視頻截圖,並把雷政富稱作“雷冠希”,這才引起人們的大量轉載和評論,由此掀起了一場網絡輿論風暴。21日的新聞量為172條,三天後,重慶市委宣布對雷政富免職並對其立案調查,此時新聞量達到最高值1080條,網絡環境中湧動起輿論狂潮。而後紀許光爆出,不雅視頻的出現為雷政富為其弟公司謀利益而被另外公司陷害所致,激起了人們對事件的全麵關注和討論,並導致現實輿論出現,形成明顯的社會效應。在百度新聞熱搜詞榜中,重慶官員不雅視頻在22日升至第2位,在24至26日分別位於14、16、17位,直至28日之後輿論風暴才逐漸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