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傳統媒體的微博矩陣
傳媒e時代
作者:張倩
【摘 要】進入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麵臨的挑戰不斷,微博帶來的衝擊最為激烈。不少傳統媒體對應之策就是開辦自己的官方微博,但大多數傳播效果不理想。商業微博運營中微博矩模式的出現為傳統媒體帶來了新的啟發,傳統媒體運用微博矩陣可以係統解決微博運營難的問題,解決僅有一個官微“戰鬥力”偏弱,定位不清等難點。
【關鍵詞】傳統媒體 微博矩陣 微博運營
從2010年以來,很多突發性新聞的傳播都起始於微博這樣一個自媒體平台,新聞競爭已經不再隻是傳統媒體之間的較量,自發的、碎片化的傳播隨時可能聚合成一股衝擊和製衡傳統傳媒的力量,並影響事件發展的走勢。因此,開設媒體官方微博,將微博整合到自己的資源中,是當前許多傳統媒體做出的應對之策。
一、傳統媒體官微的傳播困境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當下媒體官方微博(以下簡稱:媒體官微)大致處於三種狀態:一種是在觀望後,麵對受眾和廣告的雙重流失,對微博這一傳播方式還懷有疑惑,勉強介入甚少發言,帶有試探性質;二是部分傳統媒體將微博做為單純的信息發布平台,雖在微博“安營紮寨”,但依然按照做傳統媒體的思路運行,運營人員基本上是兼職,進行單向度的傳播;三是少部分積極的傳統媒體進入了微博營銷和互動階段,嚐試在運營上搭建專業運營團隊,並且積極嚐試各種運營手段,積極與“粉絲”互動,進行微活動營銷,運營模式處於探索狀態。
筆者統計了下江蘇省內部分傳統媒體的新浪官方微博粉絲數,除了少部分耳熟能詳的大牌媒體外,大部分官方微博的粉絲數量都在萬人以下,一些專業報的微博粉絲數量僅僅數百,發稿也就數十條,互動基本沒有,與動輒幾萬、十幾萬的報紙發行量相比,基本失去了在微博平台的傳播陣地。
盡管傳統媒體開始注重對自己官方微博的運營,但依舊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在認識定位上,僅把微博看做營銷工具或副產品;在組織人事關係上,微博維護人員地位和授權都不夠;在運維模式上,微博運營不適合8小時工作製約束;在內容上,話題製造能力差,比不上個人微博,有聲音沒觀點,缺乏個性,對熱門話題的介入相對缺乏及時性。①
與大部分傳統媒體對微博這一媒介形態還處在觀望、摸索狀態不同,專業媒體記者紛紛介入微博,成為微博世界中的一個相當活躍的群體。“數量龐大的傳統媒體從業者迅速在網絡中成長為意見領袖,他們在互聯網上短平快和無障礙地報道新聞、尖銳評說時事的方式,比他們從業的傳統媒體更具活力,而且逐漸形成了名人效應,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重視。”②
媒體官微和記者微博雖然都與微博這一平台掛鉤,前者代表媒體,後者代表其中的從業個體,本該水乳交融,然而兩者在現實世界中卻缺乏合作共贏的典範,能保持持續關注、互動並同步發聲的並不多見,兩者之間互不幹預,因言論不當引發矛盾衝突卻不少見。南方報係的某記者微博與官微互唱反調;一些記者通過微博搶發了自己從業媒體的新聞,引來傳媒高層“胳膊肘往外拐”的批評;記者微博發表了錯誤信息引發了其所在媒體的社會信任危機等等。
兩者主要矛盾焦點就是各自屬性問題。媒體官微屬性單一,就是官方辦的微博,為媒體服務,由媒體把控;而記者微博就複雜得多,關於記者身份與其微博之間的關係,有人認為記者開微博可以跟自己的職業無關,也有人認為既然你的身份在這兒,被實名認證,即使沒有標明你供職於哪家媒體,但你的發言仍然是帶有一定性質的職務行為。傳統媒體官微與記者微博之間並沒有從屬或者管理關係,對記者微博發出的個性化信息無法進行處置,記者微博因其存在私人屬性而不願接受從業媒體的管理,但其發出的信息卻遊走於“公私”之間難以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