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輿論的基本特征及問題對策
傳媒e時代
作者:張媛
【摘 要】微博輿論因其選擇傳播性、親和性、聚合性等特征,日益受到政府和企業的重視。通過開展監測微博輿論,轉變領導觀念,團結培養意見領袖,重視與傳統媒體合作等途徑可以有效化解微博輿論危機。
【關鍵詞】微博輿論 擴散傳播 聚合性
2010年始,媒體微博就從一個微平台成長為廣受關注的社會化大眾傳媒平台,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新興媒體。微博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無論是商業門戶網站還是傳統媒體自辦的新聞網站,都紛紛推出麵孔和功能大同小異的微博。目前已經形成了新浪微博與騰訊微博“兩強鼎立”,其他網站微博奮起直追的競爭格局。
一、微博的特點與發展現狀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是一種供網民進行發布和分享信息的平台。其基本功能包括: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編輯成140字以內的文字發表,也可以拍成圖片、視頻或者進行錄音發表;評論、轉發、收藏自己感興趣的微博;給自己感興趣的人發私信,加為好友,聊天;使用@把自己的微博推薦給其他博主;可以發起話題、公益活動、加入微群、分享音樂、自己的位置等等。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12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微博用戶達到3.09億,占網民比例的54.8%,相當一部分用戶訪問和發送微博的行為發生在手機終端上,截至2012年底手機微博用戶規模達到2.02億,即高達65.6%的微博用戶使用手機終端訪問微博。①
微博以其強大的多媒體功能以及便利、迅捷的傳播方式構建了網絡交流的新空間。現場直播公共事件,曝光腐敗、潛規則、違規違法事件,傳播謠言,發起公益活動,傳遞正能量……形成了各種各樣輿論漩渦,將大量生活片段搬到了網絡,而個體片段被聚合、疊加,形成更真實、更全麵的社會鏡像。
2010年被稱為中國的“微博元年”,微博成為許多重要新聞發布的第一現場。湖北石首群體性事件、唐駿“學曆門”事件、李剛事件、騰訊與360大戰事件等等,第一手信息都源自微博;2011年微博發起“免費午餐”、打拐等公益活動,關注小悅悅事件、獨立參選候選人等,更廣泛而深入地影響社會政治生活;2012年政務微博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2012年中國政務微博客評估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政務微博賬號數量已經超過17萬個,較2011年底相比增長近2.5倍。②微博“正在上升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主流媒體之一,它的興起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專業主義壁壘’,在直接發掘新的議題的同時,也從傳統媒介那裏‘搶’走了部分議題設置權”③。
二、微博輿論的基本特征
所謂“微博輿論”是指博主通過微博發布社會事件之後,隨著言論的傳播和事件的發展變化形成的群體共有的態度和意見。微博的開放性和互動性、廣泛參與性以及匿名性,為輿論的形成提供了一個開放便捷的渠道。當涉及官員腐敗、環境汙染等敏感的社會公共議題時,博主的個人意見就會迅速擴散,受到強烈關注,尤其是經過“意見領袖”的傳播後,就會迅速形成意見合力,進而生成微博輿論場。具體來講,微博輿論有如下特征:
1、自主性
無須審查,沒有限製,要說什麼,怎麼說,說給誰聽,完全由個人決定。這種自由和微博的多媒體功能釋放了大眾的表達欲望。博主自由構建自己的個人關係網絡,表達自己的觀點,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關注對象,獲得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尤其是博主遭受不公待遇,希望參與公共議題,就會努力擴散信息。通過微博使信息盡快擴散的方法就是將自己的微博內容“@”給意見領袖(如著名記者、學者、明星等),因其粉絲量巨大,幾乎相當於在傳統公共媒體上公布的影響,所以很快就會形成公共意見的雲集。
2、親和性
微博的語言根植於最基層的生活,而且因為字數限製等因素,表達直白,口語化,如果是照片或視頻等則傳播效果更好,所謂“有圖有真相”。從社會政治的角度來考慮,其深層原因在於博主在表達時持有平民立場,代表著廣泛的民意,因而傳播起來沒有障礙,交流分享時更加“親民”,容易產生共鳴。
3、聚合性
單個微博的內容信息量是有限的,內容也沒有深度可言,但是在傳播過程中,單個的片段信息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網友會對類似的信息進行比較,推斷、想象、質疑、追問,積聚所有力量進行攻擊。進行傳播時也不僅限於微博,社區、論壇等其他網絡媒體,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都可能聯動跟進,推動輿論的發展,直至問題最後解決。“表哥”、“房姐”、“房妹”等輿論事件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