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評的“微”力量
傳媒e時代
作者:梁小麗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的媒介批評多集中於學界和業界,普通受眾的參與可謂寥寥,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囿於學者書齋裏的“高雅”理論。微博的出現正在改變這一現狀。本文結合相關案例,通過對媒介批評內涵及微博特性的探討,就微博對媒介批評的影響做了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媒介批評 微博 “微”力量
媒介批評這一概念自1995年引入中國大陸學界以來一度是學界和新聞界的熱點。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運用不同的理論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各種各樣有關媒介批評的定義。如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定義“媒介批評就是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批評,是對媒介產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①“媒介批評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的判斷,它是對新聞傳播媒介係統及其各要素進行批評的過程”②等。中國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認為,媒介批評是社會與公眾依據其價值判斷,對媒介產品及其傳播行為的一種社會評價活動,即“社會與公眾”是媒介批評的主體。③暨南大學董天策教授認為“媒介批評是批評者對媒介產品、媒介行為、媒介現象乃至媒介體製、媒介文化的是非、善惡、美醜、得失作出分析評判與價值判斷。”④這個定義把媒介批評的主體擴大為所有進行批評的批評者。
可見,普通受眾是媒介批評的重要主體,這已是學界的共識。理論上如此,然而我國大陸長期的媒介批評實踐中,普通受眾這一重要主體卻處於弱勢甚至缺失的地位。從數量上講,普通受眾在媒介批評者中占少數。媒介批評的主體是新聞學院的學者、專家,主要在專業期刊、報紙上和網站的媒介批評專欄進行。對於普通受眾而言,期刊報紙的門檻高,缺乏適合他們進行媒介批評的渠道。從影響力來講,普通受眾的媒介批評並不能像專家學者、媒體監管者的批評一樣,及時引起媒介的注意,並影響到媒體的決策和行為,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力。而微博出現後,其技術特性給廣大普通受眾提供了媒介批評的渠道,並且在形成輿論場之後,往往可以產生以往的媒介批評所無法達到的影響力。
一、微博的獨特優勢及對媒介批評的影響
國內知名新媒體領域研究學者陳永東在國內率先給出了微博的定義:微博是一種通過關注機製分享簡短(140字以內)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的社交網絡平台。相比傳統媒體,微博自身獨特的優勢使它得以成為媒介批評新的有力“陣地”。
1、低門檻的準入機製
不管是在學術期刊還是在報紙上發表媒介批評,都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教育背景。而微博的準入門檻較低,使用人群廣泛。據中國互聯網發展中心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規模為3.09億,較2011年底增長了5873萬,網民中的微博用戶比例達到54.7%。這個龐大的使用人群都是潛在的媒介批評主體。微博開放的傳播方式,使用戶可以將自己最直觀、最原始的看法和評論發布出來。目前,在微博上進行媒介批評的人群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大類。一是普通受眾;二是傳媒從業人員,多為加V認證;三是專家學者或者學術類期刊的官方微博。比如@報業觀察、@南方傳媒研究。
2、微博的裂變式傳播
微博的傳播方式並不是傳統的點對點、點對麵,而是與生物裂變相類似的一種特殊傳播方式。以新浪微博為例,它有兩種傳播路徑:“一個是‘粉絲路徑’,A發布信息後,A的粉絲甲乙丙丁……直到無限,都可以實時接收信息;一個是‘轉發路徑’,如果甲覺得A的某條微博不錯,他可以‘一鍵’轉發,這條信息立即同步到甲的微博裏,同時,甲的粉絲1234……(直到無限),都可以實時接收信息,然後以此類推,實現幾何級的極速傳播。”⑤這種極速並且影響廣泛的信息傳播,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媒介無法比擬的,而微博這一技術特性可以使某些微博信息在廣泛轉發中形成輿論場,產生轟動效應,成為社會熱點,從而擴大媒介批評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