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介批評的“微”力量(2 / 3)

一個典型案例是“擺拍門”事件。2012年11月17日,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今日早報》在頭版刊登一張“哨所女兵學習十八大精神”的照片。一位網友通過求證發現,照片中的女兵看報紙的版麵內容與報紙宣稱的“學習十八大精神”毫無關係。該網友將求證的過程製作成圖片,通過微博“@報紙觀察”獨家發布出來,隨後該微博呈幾何級速度擴散。這個事件在微博上的大量傳播,引發網友聯合“抵製擺拍”。一位微博認證為“高級編輯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學術部副主任”的網友則在微博上以圖文並茂的長微博貼出了自己在文革期間學習如何擺拍的業務筆記,並作為反麵教材告誡要遠離擺拍,堅持真實、客觀、公正。他的這一微博也獲得了1892條的轉發和418條評論。在輿論的壓力下,浙報集團下屬圖片新聞中心在官網上發布啟事致歉,並對圖片中心值班編輯和照片作者做出處罰。事件並未就此結束。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人民日報則兩次發微博追問擺拍事件。新京報也發表署名評論號召以“擺拍”為鏡鑒,多些踏踏實實,少些弄虛作假,向形式主義說“不”。回顧這個事件,擺拍事件先是由一個普通網友發現由一個粉絲量較多的行業微博發出後,迅速得到轉發、擴散,引起公眾大範圍關注討論,進而不少網友開始在網上發起抵製擺拍的行動。最後輿論的強大壓力迫使浙報集團做出處理的反應和道歉聲明。之後,其他媒體賬號諸如“@財經網”“@頭條新聞”“@人民日報”紛紛加入報道,最後傳統媒介也紛紛介入,將整個事件推至最高點。“擺拍門”事件也入評為《新聞記者》評選的2012年度的十大假新聞之一。

3、微博的高度交互性

微博的高度交互性使得學界和業界不僅能看到普通公眾的批評,還能進行話語溝通。而對於普通受眾而言,除了發出自己的聲音,還可以接觸專業水平的媒介批評,無形中也能提高自身媒介素養,對於引導其客觀理性思考也具有重要意義。微博上使得多元的批評主體可以直接對話,在媒介批評這個“社會角色的對話空間”內,對話的實質是“建構權威·協商規範”。⑥多元批評主體之間通過對話相互協商,建立專業規範、道德規範、價值規範,從而獲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這也就是媒介批評的意義所在。在微博的媒介批評中,這種多元批評主體之間的互動協商由於微博的高度交互的技術特性得以實現。

二、“微”力量背後的思考

1、微博上的媒介批評反映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媒介評議機構的製度缺陷

微博出現後,成為了媒介批評有力的陣地。這除了與微博的技術特性相關外,也側麵反映了媒介批評機製自身不健全的固有缺陷。作為媒介批評最主要的主體——廣大社會公眾,長期以來缺乏批評的路徑和渠道,致使媒介批評長期局限於在學界和業界的狹窄圈子裏。雖然不少報紙設有更正欄目,這種提倡公眾通過讀報發現錯誤反饋給報社的行為也是極少數讀者的行為,而且批評的內容也僅僅是文字、版麵等淺層次的錯誤,不涉及媒介產品、媒介行為乃至媒介體製等等深層次的批評。事實上,我國目前尚未建立新聞評議製度。而具有新聞評議功能的媒介評議機構,行政化傾向嚴重,在公眾中知名度不高。雖然評議機構的投訴電話是公開的,但大部分閱聽人並不知曉,因此社會公眾參與度低,更別提影響力。正因為如此,這些機構無法完全發揮媒介評議的功效。反觀世界,目前約有30多個國家建立媒介評議組織。各國的新聞評議會大部分是一種民間自願性的新聞行業評議組織,其組成成員通常由行業組織、新聞機構、資深檢察官和法官、新聞院校及新聞科研機構專家、群團組織代表等相關人士共同組成。從其成員的組成看,是一種兼有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兩種成份的新聞評議機構,這使得它在實行媒介批評方麵有著獨特的優勢,既可以發揮行業內的優勢,又可以借助社會的力量。⑦而目前,除了香港地區有這種組織,大陸地區缺乏這種有效的媒介評議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