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解構與重構
進入web2.0時代,微博、博客等社會化媒介的大量興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媒介的傳播效應。對於新媒體的研究近年來不斷升溫,而把新聞專業主義研究放在新媒體語境下更是時勢所然,備受學者們的親睞。這部分研究的觀點相對比較集中,多探討的是麵對網絡媒體衝擊,新聞專業主義在困境中如何重構的問題。以劉丹淩的《困境中的重構: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轉向》為例,他認為,新聞專業主義不僅是一種職業價值理念,還是與之相關聯的一套係統性職業組構方式及可操作化的工作模式,它至少包含了四個內部向度,專業新聞機構、職業新聞人、新聞價值和新聞倫理。然而,新媒介技術背景下的新型新聞傳播撼動了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專業主義:非專業的新聞生產( 公民新聞網站、新聞網誌、微博等) 危及科層式新聞傳媒機構;新媒體技術帶來的便捷接近權消弭了傳受界限,造成新聞從業人員職業身份的深層焦慮;新聞製作權泛化和信息擴容則帶來新聞的次級化以及傳統新聞倫理的淪陷。新聞專業主義在這樣的語境中正在轉向和重構:即傳統新聞業集體轉型、職業新聞人身份重構、新聞價值標準以及新聞倫理重建。⑤
四、新聞專業主義的正麵運用和反麵消解
這部分涉及大量的個案研究,有正麵案例來突出新聞專業主義的運用和呈現,也有反麵案例體現新聞專業主義的消解,但提出預防和彌補方式。正麵案例中,楊桂芳從《東方今報》專版《非常檔案》的文本入手,對其話語模式、選題範圍、記者觀察方式等三個方麵,分析新聞專業主義在深度報道上的呈現方式,探尋新聞專業主義對記者新聞采訪寫作的影響,尋求紙質媒體就新聞作品提高競爭力打造品牌的有效路徑。⑥李春雷、薑紅輝對“宜黃拆遷自焚事件”做實證調研,研究新聞專業主義視角下傳媒對弱勢群體的心理疏導。他們認為對弱勢群體進行關注時,“媒體除了要全麵客觀的對其進行報道外,還需要轉換‘事件報道者’的身份,把自身的角色擴展為弱勢群體爭取利益的新聞事件的發動者和組織者。”
反麵案例,比如齊靜從國內多家媒體對深圳聯防隊員強奸案的報道看新聞專業主義的缺失,認為媒體有必要以此事為契機,對新聞采訪及報道方式加以規範。石長順、景義新從《世界新聞報》“竊聽門”事件中分析市場新聞業的諸種弊病,提出新聞專業主市場環境下公共媒體的文化堅守,需要秉持公共媒體的價值判斷、維護公眾利益的媒體表達,同時做到公信傳媒的集體維護。⑦
五、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的本土化進程
新聞專業主義發源於19世紀中後期的西方,20世紀末21 世紀初,新聞專業主義經李金銓、郭鎮之、黃旦、陸曄和潘忠黨等人的引介,開始吸引國內學者的目光,並從2003 年開始形成討論的熱潮。關於新聞專業主義中國化的研究,關琮嚴、楊麗娟在《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一文中指出本土化的新聞專業主義,與普適性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共同構成我國新聞專業主義的內涵。很多人心向往之的所謂的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由於難以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於是便遵照西方新聞專業主義那套來框定中國的新聞實踐,提出了不少批評意見,究其實質是他們忘記了中國新聞專業主義的邏輯起點與未來歸宿,而實際情況卻是中國的新聞專業主義已經形成,並在不斷發展和完善。⑧鄭保國則概括分析了約翰·B·鮑威爾,第一位接受過新聞專業高等教育的來華辦報的外國人,在中國的25年時間裏以《密勒氏評論報》為中心,凝聚了“密蘇裏新聞幫”中的中外編輯記者,實踐和傳播了美國新聞專業主義,並積極配合密蘇裏新聞學院第一任院長威廉士籌建“國際新聞學會”,在中國高校推廣新聞專業教育的“密蘇裏模式”的過程。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