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2年新聞專業主義研究綜述(1 / 3)

2012年新聞專業主義研究綜述

調查研究

作者:李曼午

【摘 要】近年來,關於新聞專業主義的研究熱度持續上升。為了解其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對2012年國內有關新聞專業主義的研究進行分析,總結出其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上的特點,並對其研究趨勢和前景提出意見和展望。

【關鍵詞】新聞專業主義 研究綜述

新聞專業主義(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是美國政黨報刊解體後在新聞界發展起來的一種“為公共服務”理念。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相信可以從非黨派、非團體的立場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目標是服務於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團體。盡管是一個“舶來品”,對於新聞專業主義的研究近年來在國內卻方興未艾,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本文從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中,用篇名和關鍵詞對“新聞專業主義”進行檢索,檢索範圍包括期刊全文中的所有期刊,時間為2012年全年,分別得到45 篇和166篇相關的學術論文。由於以關鍵詞檢索的166篇文章大多僅是使用或引用了新聞專業主義個別名詞或定義, 而未就相關問題進行相應研究和說明, 因此, 本文在此僅對篇名檢索的45篇文章進行研究梳理。

一、新聞專業主義溯源和相關理論研究

在新聞專業主義的溯源方麵,吳越、胡翼青認為美國學者李普曼在新聞專業主義的形成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認為在李普曼新聞專業主義觀形成的背後,不是建立一個更為平等、更接近參與的民主社會,而是更為明確地區分出精英與草根階層,仰賴知識、仰賴科學與權威解決民主的危機。在此過程中,新聞專業主義理念隨之誕生。①關琮嚴在《試論中國新聞專業主義的四大源流》中分析總結了中國新聞專業主義的四大源流,即“西方新聞專業主義”、“文人論政”、“群眾辦報”和“政治家辦報”。

關於新聞專業主義相關理論的研究,學者們的角度可謂多樣。例如卞冬磊在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的框架裏看待新聞專業主義、社會責任論和公共新聞業的對抗。他認為,建立在消極自由基礎上的新聞專業主義,麵對積極自由框架內的社會責任論、公共新聞業等理念的衝擊,雖屢受質疑卻始終不倒,其原因乃是在於整個美國社會及其民主政體對消極自由理念的篤信。②芮必峰則以新聞專業主義為例,對新聞學研究中功能主義的取向和方法進行諸多思考。盧曉華通過閱讀蓋伊·塔奇曼的《做新聞》一書,對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內涵即“真實、客觀、獨立、自由”進行反思。他認為,蓋伊·塔奇曼的《做新聞》一書揭示了新聞產生的潛在結構之謎,闡述了新聞是現實社會的建構這一深刻命題,從而對新聞專業主義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核心內涵提出了質疑和抨擊。新聞專業主義的理想境界何以能夠實現有待深刻反思。③

二、曆史視角下的新聞專業主義

曆史視角下的新聞專業主義集中在對過去報刊和報人的研究上,試圖“以古論今”,為當今新聞專業主義實踐提供啟發。縱觀2012年,研究的人物既有邵飄萍、範長江、史量才、成舍我和俞頌華這些國內近代報人,也不乏外國著名報人,如普利策。而報刊方麵主要是對《大公報》的專業主義研究,比如榮翌在《從民國報刊看當代新聞專業主義實踐》一文中對《大公報》“不黨、不盲、不私、不賣”的“四不”方針進行分析,提取出其客觀、真實、獨立、為公眾服務的專業主義立場。蔣曉麗、李瑋總結了範長江的專業主義精神,包括客觀真實、公共服務、社會責任三個方麵,並認為其為新形勢下當代中國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提供了依據和支撐,為新聞業和新聞人指點了出路、樹立了榜樣。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