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對美宣傳的實踐對當今軍事外宣工作的啟示
媒介縱橫
作者:王東傑 張瀟
【摘 要】九一八事變之後,在軍事實力上處於弱勢地位的中華民國政府積極地開展對外宣傳工作,力爭獲得國際上對中國抗擊日本侵略的道義上的和實質上的支持,以及對日本的侵華行為實行製裁。本文通過考察抗日戰爭時期在美宣傳的民間組織的活動以及不同時期和輿論環境之下民間外交活動展現出的不同的特點,以期為當今軍事外宣工作提供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抗戰時期 對美宣傳 軍事外宣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的侵華行為遭到國際輿論的譴責。在軍事實力上處於弱勢地位的中華民國政府積極地開展對外宣傳工作,力爭贏得國際輿論的同情,爭取獲得國際上對中國抗擊日本侵略的道義上的和實質上的支持,以及對日本的侵華行為實行製裁。在對外宣傳的對象上,美國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且特別的國家。國民政府一方麵通過官方途徑,對美國政府和國會進行遊說、演講,通過外交途徑爭取美國對華軍事援助和對日本製裁,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收效甚微。另一方麵,國民政府大力支持組建反侵略運動會中國分會、保衛中國同盟、中國工業合作社等民間外交組織,加強國際宣傳工作,積極爭取輿論的同情,使得美國輿論朝向有利於中國抗戰的方向發展,以曲線的方式達到爭取美國政府對華援助的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民間外交推動官方外交的典型範例。本文通過考察抗日戰爭時期在美宣傳的民間組織的活動以及不同時期和輿論環境之下民間外交活動展現出的不同的特點,以期為當今軍事外宣工作提供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
一、對美宣傳的策略
1、找準著力點,集中宣傳力度
九一八事變之後,國民政府就開始重視對美宣傳工作。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三省之後,國民政府一方麵向國聯申訴,控告日本的侵略行為,利用在國聯發表演說和召開國聯大會的時機,向與會各國控訴日本的侵略行徑,爭取國聯對日本的製裁。另一方麵,國民政府選取美國為主要的宣傳對象,對美國進行集中宣傳。國民政府把美國作為主要的宣傳對象有以下幾個方麵的考慮:第一,美國是世界公認的大國,與中國關係良好。美國在華有重要的利益,日本侵華會損害美國的在華利益。第二,歐洲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傳統的歐洲大國疲於應付歐洲事務,無暇東顧。第三,美國沒有戰爭壓力,雖然奉行不幹涉主義,但是最有可能爭取的對象。出於以上種種考慮,國民政府從九一八事變之後就把美國作為集中宣傳的對象,無論是在美的外交官還是各種各樣的外交機構、發表的爭取美國輿論支持的新聞報道都遙遙領先於在其它大國的數量。因此,國民政府針對性色彩極強的對外宣傳,某種程度上說利用了有限的資源,收到了最大的宣傳效果。隨著抗日戰爭的不斷深入和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國民政府始終把美國當做是國際宣傳的主要對象,宣傳力度不斷加強,相對做到了對外宣傳的統一性和連貫性,有利於實現既定的宣傳任務,執行既定的宣傳方針。
2、合理設定宣傳目的,根據不同的階段製定不同的宣傳計劃
國民政府從一開始就製定了對美宣傳計劃,並且根據不同的國際局勢不斷的對宣傳計劃和宣傳目的進行調整,因時而異,因勢利導,分階段、分主次的展開宣傳策略。國民政府選擇與美國各界交往甚深的胡適作為中國駐美大使,全權處理中美外交事務,力圖發揮胡適在美國的影響力,從各方麵開展輿論宣傳工作。1938年10月1日,國民政府外交部致電胡適的電文中,指出胡適此次身負眾望,“朝野期待甚殷”,同時傳達了政府對美宣傳的如下方針:“甲:歐戰發生時的問題。(一)英美對於遠東合作甚為我國所期待。歐戰發生,英或傾向於與日妥協,且必須求美國援助。我應與美成立諒解,請美嚴促英國勿與日妥協增我抗日之困難。(二)促請美總統實行其隔離(quarantine)侵略者之政策,對日采取遠距離的封鎖。(三)日本企圖奪取英法在華利益,望美勿置身事外,尤以維持上海公安局之地位及現狀為要。”國民政府這時期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喚醒美國政府及其民眾對中國遭受日本侵略的同情,爭取美國在輿論上支持中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形勢發生深刻的變化,日本在亞洲的侵略日益威脅美國在遠東的利益,日本法西斯與德國、意大利法西斯結成同盟,美國開始高度警惕日本的侵略行為,不斷限製日本在亞洲的侵略行動。國民政府認為時機成熟,於是采取了第二步驟的對美宣傳策略,製定了第二階段宣傳目的和任務。(一)爭取實質性對華援助,包括資金援助和幫助中國訓練、裝備軍隊;(二)爭取實質性對日封鎖,切斷日本依賴嚴重的鋼鐵和礦石出口。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加入對日作戰。國民政府此時的宣傳任務隨即調整為宣傳中國與美國是牢不可破的反侵略同盟,擁有著共同的利益,爭取到了大量的美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