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用戶名的自我呈現
調查研究
作者:林睿鋆
【摘 要】如今,網絡已成為人們社會交往的主要場域。而微博無疑是當下最活躍、使用最充分的網絡社交工具之一,研究在此場域的網民社交活動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微博用戶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現行為,來探究在情境融合的網絡場域中如何進行自我呈現,以及在自我呈現背後的原因,以及我們該如何看待網絡場域中的自我呈現。
【關鍵詞】微博 用戶名 自我呈現
如今,由於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以及地域的局限,加之人員地域間流動性增強,人們很大一部分社交活動已從現實生活環境轉移到網絡,或者說,依靠網絡來維持或經營社交關係,甚至通過網絡來獲得新的社交關係。而微博當之無愧的是當下網絡生活中的一個新興的且生機勃勃的場域,觀察研究在此場域內的社交生活,對於了解網絡時代人們的生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自我呈現研究主要是涉及心理學以及社會學領域,學者在研究時也主要采用了米德的主客我理論以及戈夫曼的擬劇論。但在網絡時代,由於網絡媒介的固有特點,網絡中的社會交往也不可避免地與網絡媒介特點融合而產生新的形態,更符合梅洛維茨提出的情境融合理論。我國學者對網絡中自我呈現的研究,主要也是運用這三種理論進行論述。學者主要是選取不同的網絡媒介平台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多是采取滾雪球抽樣,主要以深度訪談為主,輔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國內研究的網絡媒介平台主要是個人博客、QQ、社交網絡、人人網、天涯論壇以及交友網站。這些網絡平台都已發展到一定規模,並滲透進人們的現實生活。對於了解網絡時代人們的人際交往狀況出現的新變化以及特點具有參考意義。
本文采用滾雪球抽樣,以深度訪談為主,內容分析為輔的研究方法,以戈夫曼的擬劇論和梅洛維茨的情境融合論為理論框架,對網絡中的自我呈現進行研究。
一、自我呈現的定義和界定
“自我呈現”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戈夫曼在其“擬劇論”(dramatigury)中提出的,是指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給他人創造某個特殊的印象的過程。此外,還有其他學者也對這一概念進行不同的定義。如Jones和Pittman將自我呈現定義為“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給他人創造某個特殊的印象”的過程;Baumeistec則將自我呈現看作是“傳遞自己特殊的形象給別人”的過程;Schlenkech和Weigold認為自我呈現是“把自己作為一個特殊類別的人呈現給觀眾”等等。這些定義都是強調了一個“特殊”,是從狹義的角度理解自我呈現,即將自我呈現看作是“僅僅發生在特殊條件下的行為或主要由某類人做出的行為”。這樣的理解是將自我呈現和目的性聯係起來,指“個人麵對在場的或即將要碰到的真實觀眾而做出的偽裝和欺騙的行為”。而對自我呈現廣義的理解,則是將自我呈現看做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非特殊的、普遍行為,其包含了通常意義上人們如何包裝自己從而有助於他人對自己了解的行為。
戈夫曼曾指出,自我呈現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條件。為了更好地交往,人們必須去定義情境和將要扮演的角色。自我呈現的活動使交往活動的參與者很好地了解各自扮演的角色,從而使交往能夠順利而有效的進行。例如一個男人下班回到家,從工作中的領導者或職員轉變為丈夫或父親,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行為,而不是狹義上理解的帶有欺騙性的自我呈現。因此,一般情況下,這種呈現的信息基本是真實的。本文論述的自我呈現,是在廣義理解的角度,即是作為一般社會行為的自我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