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麥克盧漢“地球村”的理想與現實(3 / 3)

由上麵的數據可見,麥克盧漢單純從技術能帶來什麼出發講述了一個關於終極世界的神話。這些闡述顯然超出了媒體技術理論的範疇,忽略了感受“大同世界”是有前提的。這一前提就是受眾能否接觸媒介、與媒介相處的時間、以及多大程度被媒介技術影響。要重歸部落化的大同世界,“地球村”中的所有人被媒介技術影響的機會應當是均等的。但是,由於社會經濟文化等等原因,人們與媒介接觸和對媒介充分利用的機會從來不是均等的。

3、信息霸權與電子殖民

目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尚屬落後,這使得他們必須要依附於發達國家的信息技術和資源。不知不覺中,當下國際社會開始麵對信息霸權與電子殖民主義的危害,而不是如麥克盧漢期待的共享“地球村”。大部分信息生產和流通都在一些發達國家的操控之中,大多數在傳播方麵處於弱勢的國家不僅受到形象詆毀的傷害,有些國家甚至要承受國家主權被侵害的風險。主要表現在:

首先,一些發達國家由於掌控重要信息來源,以此利用經濟信息手段來操控他國經濟形勢。

其次,這些擁有先進情報組織和資源的發達國家,使用各種信息手段對其他國家實行高壓政策。

最後,部分擁有龐大世界性質傳媒係統的國家和集團,利用自身先進的信息方式幹預別國內政,利用民族矛盾挑動他國內戰和分裂等。這會使得地球村的建立充滿艱辛。

同時,傳播大國和傳播弱國之間的操控與被操控關係也隨著科技和信息的發展進步,日益明顯。這都成為了地球村形成過程中的絆腳石。

4、語言文化差異無解

按照麥克盧漢的理解,機械化使得地理距離縮短,但是,由於文化背景差異,語言溝通不流暢,所謂的充分理解各國風土人情,在某種程度上隻能算作是美好憧憬。一些在中國生活了多年,完全不懂漢語的外籍人士,在談及對中國的總體評價和體驗時,還是一貫戴著西方人的有色眼鏡進行評判,他們並未真正融入中國社會,也未能真正理解中國人和中國文化。

另一方麵,在網絡世界,不同種族擁有不同的交流圈。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來源於本國媒體,而大多數人不會對另一個國家有深刻的認識,這就往往使得膚淺的民族情緒病毒般地擴散,無法直接地溝通導致和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隔閡與誤解。雖然,掌握多種語言的人越來越多,但是能充當全麵不同語言民族之間的橋梁的人仍然是少數的。

結語

幾十年前,麥克盧漢具有預見性的提出“地球村”的設想,幾十年後,隨著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這一美好願景似乎得以實現。雖然筆者也希望麥克盧漢所預見的美好“地球村”會存在,但是在綜合考慮各種外在因素後,筆者還是對這一“幻境”究竟是否已經真正出現持有懷疑態度。筆者認為,麥克盧漢作為一名技術決定論者,他的學說在時代發展和人文社會中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但是,通過對其傳記、著作的閱讀和分析,筆者感受到他敢於設想、勇於接受創新的研究精神。筆者依然希望,在今後的學術生活中,可以有更多人不做墨守陳規的研究者,大膽設想,踏實考證,貫通學術,取其精華,去其槽粕。

(作者:同濟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