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民記者”時代新聞失實現象的人類學思考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吳玉英
【摘 要】微博的興起,標誌著我國已進入“全民記者”時代。“全民記者”時代的新聞失實現象表現出一些新的特征。田野研究是人類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其核心內涵是要注重事件的真實感,從現場獲取第一手的資料信息,人類學方法對解決“全民記者”時代新聞報道失實這一問題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全民記者” 新聞失實 人類學 田野研究
2013年3月13日淩晨1:18,某網友曝出六小齡童去世的消息,原文如下:“北京時間3月12日消息,在83版《西遊記》中扮演孫悟空的演員六小齡童(章金萊),3月12日早上八點半病逝於浙江紹興慈濟醫院,享年53歲。如果他給你的童年帶去了無數歡樂,如果你覺得他是無可超越的經典,請默默的轉發,讓更多人祝願猴哥,伴隨我們成長永遠的偶像一路走好!!”隨後六小齡童本人現身辟謠,原文也被貼上“此內容為不實消息,已處理”的標簽。
近些年網絡上偶爾傳出名人被去世的謠言,金庸、餘秋雨、成龍等近十位名人都曾被人誤傳去世。仔細分析後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失實的新聞自2010年起才開始頻繁出現。這說明“全民記者”時代的到來,對新聞報道與傳播的真實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全民記者”時代來臨
隨著互聯網、移動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數碼產品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參與到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傳播過程中。他們對各種信息進行報道和評論,在實際上發揮著記者的作用。有媒體稱中國已走進“全民記者”時代。①
所謂“全民記者”是指這樣的一些普通民眾:他們在新聞事件的報道和傳播過程中發揮著記者的作用,但實際上不是專業的新聞工作從業者。要想成為“全民記者”必須具備三個特質—發現線索、記錄事件和傳播信息。“全民記者”體現的是一種“參與式新聞”的理念,這一理念主張發揮民眾在收集、報道和傳播新聞的過程中的主動作用。
2010年是中國的微博元年,微博的興起是我國進入“全民記者”時代的標誌。在傳統媒介中,社會大眾隻是作為受者而被動地接受信息,有了微博之後,每個人都可以實現平等、自由的表達,他們不僅僅是受者,同時也成為授者。在微博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某一事件的記者和發布者,不需要經過編輯的審查就可以自由地發表其見聞,大大地滿足了公眾對話語權的渴求。和傳統媒體相比,普通大眾在微博上有無限的話語權。②
微博具有“4Any”特性,即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這使得在報道突發事件的時候,微博經常能夠占據信息發布的製高點。微博具有轉發功能,對於新發布的消息,自己的關注者以及轉發的用戶的關注者,都可以看到這則消息。一則信息往往能夠在網絡群體中迅速擴張,其傳播速度呈現幾何增長。③
2013年1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全民記者”時代,“記者”成為中國網民的一個新身份,他們單個主體的力量也許微不足道,聚集起來卻勢不可擋。
二、“全民記者”時代下的新聞失實
“全民記者”代表著一個全民參與、民主時代到來的可能。在對“全民記者”的普遍稱讚和期許的同時,我們還應清楚地認識到“全民記者”給新聞的真實性以及媒體公信力等方麵帶來的嚴峻考驗。
第一,“全民記者”來自社會的不同階層,他們的人員構成極其複雜,素質高低也存在差異。造成了他們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事件的新聞價值的判斷有很大的差別。新聞發生時的在場者,他們往往沒有時間去弄清事非曲直,他們第一時間轉發事件現場,隻是覺得好玩,希望與人分享,這樣就有可能造成新聞的失實。
第二,“全民記者”不是職業記者,記者的行為規範和職業道德準則對他們沒有約束力,這就使得很多情況下他們敢於不顧事實的真相,隨意報道。有的人試圖借助各種渠道和力量的助推實現其低成本自我宣傳的目的。甚至網民中還有嘩眾取寵者、肆意製造和傳播謠言之人,他們窺私、搞怪和審醜,惟恐天下不亂。
第三,“全民記者”往往以“微博”作為載體發布消息,“微博”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客觀事實往往被其較重的媒體色彩所掩蓋。眾多網民大多隻關心是否能夠快速的傳播新聞,而不去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考察。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有的網民僅僅是習慣性的轉發,甚至有的為了增加自己微博的關注度,不顧消息的準確性盲目“爆料”;這些都造成了新聞的失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