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在中國的傳統媒體中,發布一條新聞往往需要經過相關機構的多層審查。而對於“全民記者”來說,隻要符合主體個人心中對新聞的要求,那麼信息就會以最快的速度發布出來,它是現場直播,不可能事先審查。新聞發布過程的監督管理缺失,缺乏專業把關,往往造成不實新聞的泛濫。
三、來自人類學的啟迪——田野研究
有人將田野研究作為區別人類學與其它學科的主要標誌之一,並認為田野研究方法的成熟標誌著現代社會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的成熟。馬林諾夫斯基是人類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他在西太平洋特布瑞安群島進行了兩年多的田野研究,雖說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正是他把人類學帶入了科學研究的嶄新時空。人類學從此被賦予了嶄新的意義,成為當時最有吸引力的學科之一。
從那時起,任何想在人類學領域中有所作為的人都會到“田野”中去,在那裏長期生活下來,根據挖掘到的地方文化反觀自己的文化,從而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整個人類的文化。田野研究已成為人類學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學術傳統,人類學專業的學者都必須受到田野研究的嚴格訓練。倘若說一個人被批評作“田野不過關”,或者“沒有田野”,這都是在說這個人的專業成果不被信賴,是不合格的人類學者。
田野研究是人類學最重要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已超越人類學學科而成為其它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途徑和手段,並發展成為質化研究的範式。“田野研究”,對於新聞學來說,代表的是一種科研方式,是對新聞學的走向和方式的一種思考。
這裏的“田野”已經不僅僅是“野外”的意思,實際上已經成了“現場”的代名詞。稱其為“田野”,其真正的含義是指真實的、本來的、甚至是原始的;是開放的、豐富的,甚至是完全敞開的,因而,這種“研究”是實打實的。隻有在“田野”裏,才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產生研究的激情,獲取原始而真實的信息。一則準確、真實的新聞,不是在家裏、辦公室裏,而是在“田野”即發生新聞的實際生活中。
“田野研究”的精神內涵是注重“現在時”和“在場感”,這也應該是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田野研究”注重真實感,不粉飾客觀實際,主張從“田野”中獲得第一手資料,真實地記錄事件;“田野研究”更加注重的是記者的作用,因為記者是我們記錄新聞的關鍵,隻有每位記者都能做到從“田野”出發,才能有效降低不實新聞的發生率。
在實際運用田野研究進行新聞報到時,可以采用“變熟為生”(defamiliarization)的基本策略。“全民記者”在進行新聞發布時,如果是麵對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會受限於自己頭腦中的已有認知,因而不會進行深入的探究。相反,對於自己所陌生的事物往往保持一種欲知的好奇和衝動,從而對該事物的發生、過程以及因果關係都能夠做出客觀、實際的調查研究。
“全民記者”要能夠客觀全麵地認知社會、掌握信息,在把握新聞線索的時候要謹慎負責,做出冷靜的判斷,而不能“聽風就是雨”。“全民記者”對於所報道的內容要有一個小心求證的過程,尤其是在複雜的環境下,更應該有質疑的精神,避免自身的固有思維影響到自己對事實的認知。記者還要能吃苦,肯吃苦,不能害怕深入到新聞前線挖掘事實真相的辛苦,不能為了省事打幾個電話草草了事。隻有堅持並踐行“田野研究”的精神,才有可能碰觸和發現客觀真相。
客觀、準確、真實地報道新聞信息是媒體的生命,每一位“全民記者”都應明確自己身上的社會責任,將新聞的真實性置於重要地位,牢記人類學“田野研究”的啟示,回歸現場,回歸真實。
參考文獻
①謝苗楓,龍瀚,《走進“全民記者” 時代》[N].《南方日報》,2010-l1-8
②李曉敏,《人人都是麥克風個個都是通訊社》[N].《南方日報》,2011-7-10
③殷俊、孟育耀:《微博的傳播特性與發展趨勢》[J].《今傳媒》,2010(4)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