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媒時代,傳統的三大階段很多已經被融合了,它們的相對性已經被打破,各階段的工作已經混淆在一起。
以2010年11月27日23:50上海金山區塑料廠發生的火災為例,研究采編人員是如何將這三個階段的相對獨立性打破的。首先是采編從網絡或電話等方式中獲得事故信息,於是立刻奔赴現場。由於是在深夜,大火應該非常明顯,在離事故發生地還有一段距離的時候,采編就可以用iPhone手機來拍攝火光以及圍觀人群,並同步以電子郵件形式傳回到電視台和網絡上。為了時效性,電視台可以立刻在午夜新聞裏直接用上這段視頻,然後再對其進行加工,彙同以後的其他資料進行整合,用於次日的早間新聞中。
傳送了視頻之後,采編人員抵達現場采訪指揮滅火的消防官兵,詢問火勢、人員傷亡和事故原因,並拍攝若幹照片,之後仍然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將這些文字和圖片發布到報社,這樣火災的新聞就可以及時出現在次日晨報預留的版麵上。同時,更新的視頻也已經被拍攝下來,與之契合的文字隨著采訪的深入而產生,這些整合好的資料被傳至網絡。因為時效性而搶播的初次報道之後的深入報道也就持續播出,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都得到了提高。
三、融媒時代下媒體從業人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策略
1、扭轉觀念錯誤,消除觀念短板
以往的媒體從業人員有著獨家性、權威性等優越感,尤其是采編被冠以“無冕之王”,使得其采集信息過程中往往高高在上,忽略了一些群眾可以提供的細節。
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和高檔電子產品的普及,融媒時代的媒體從業人員不斷受到挑戰。“自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大量的新聞圖片、視頻的製作者已經不是專業的采編人員,而是一個碰巧路過事發地點的路人甲,他用自己的手機拍了幾張照片或一段視頻。這些非專業群體所拍攝的資料往往存在著最佳的時效性。很多媒體不得不為此付費,以換取搶播權。
在這種環境下,采編必須扭轉以往的優越感和權威性。在采集信息時應該廣泛的聯係群眾,積極尋找相關資料。
2、加強資金投入,消除設施短板
媒體從業人員必須與新的科技產品打交道。媒體不得不在這方麵注入更多的資金,購買新型的電子產品和軟件。對媒體從業人員來說,擁有這些設施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就采編人員而言,攝像機、無線互聯的手機、快捷的交通工具都是在采集信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同樣的,更先進的聲像加工器材,更高速的媒體服務器,都是融媒時代不可或缺的設施。
3、積極組織培訓,消除技術短板
媒體從業人員不但要擁有好的設施,更要學會如何去掌握和更好地利用。對采編人員來說,相對於iPhone、攝像機、筆記本、網絡檢索這些比較容易學習的技術,CAD、平麵設計、視頻分割、網絡推廣技術的學習難度要大一些。
媒體應該組織專業的培訓,有目的、有計劃的讓采編人員學習到新的技能,而這些新技能折射在媒體上的效應是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和強化了媒體的立體傳播功能。同時,傳統采編技能的培訓也不能忽視。專業的采編人員依然要能做到好的現場反應和紮實的文字功底。
融媒時代已經到來,以前許多的非必備技能已經成為媒體從業人員的必備技能。那些專精某幾項技能的媒體從業人員依舊會展現出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均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