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融媒時代媒體采編人員核心競爭力研究(2 / 3)

如果一個采編人員在信息加工時隻會操作WORD文檔,而對其他軟件的應用能力有限,那麼其他軟件的應用能力就成為了這位采編人員木桶上的那塊短板。

2、信息傳播的技術要求

傳統媒體的傳播平台大致有紙質載體、廣播、電視、圖畫等。

以報紙的整版廣告為例,采編必須先按照開發商提供的資料和自己采集的相關信息準備好文案,讓美編設計與之契合的圖案,再通過編校後提交給製片。製片提交菲林之後還需要采編來核查校對,最後才能交付印刷廠印刷。印刷出來的廣告由該媒體進行派放,訂閱的讀者可以閱讀到,考慮到諸如閱覽室和隨機丟棄的報紙,閱讀的群體無形中被放大了。

通過這個例子不難發現,在融媒時代來臨之前,傳播的手段是單一的,其工作重點依舊是信息的加工而非傳播本身。

融媒時代的傳播是立體的,也是網絡的。數字環境下傳統媒體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和挑戰。下麵通過出版業來分析融媒時代的信息傳播。

CrossRef的首席執行官Ed Pentz是這樣描述融媒時代的出版業:“所有的東西都是在線的——如果不是,它就不可能存在;所有的東西都是互聯的——如果不是,它也不可能存在。①”從成果利用的角度看,讀者到圖書館查閱所需信息的方式已經基本被淘汰了,這種方式受到利用各種網絡搜索工具在屏幕上瀏覽的挑戰。

安徽大學電子圖書館就是一個例證,安大數字圖書館已經入藏中文電子圖書56.2萬種,112.4萬冊,外文電子圖書4000多種。外文全文電子期刊7000多種(其中現刊3000餘種),中文全文電子期刊9000多種,國內外數據庫係統30多種(按出版商計算)。大型數據庫有:Elsevier、EBSCO、Springer-Link、PQDD(北美博碩士論文庫)、部分美國學協會數據庫和John Wiley數據庫、OCLC基本組數據庫、BA、中國學術期刊網、萬方數據、維普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科學文獻數據庫、國研網等。安大的自建特色數據庫還收錄了徽學研究、館藏古籍電子書、安大博碩士論文、館藏電子出版物目錄等數據庫。這些數據庫資源麵向全校師生24小時開放,部分資源還與兄弟院校共享,麵向全省高校開放②。

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期刊的采編人員必須精通數字出版技術。目前大多數期刊已經有了自己的電子期刊,這些電子期刊大致被分成3類。第一類是普通意義上的電子期刊,即傳統期刊被賦予了在網絡傳播的意義,也就是紙質期刊在網絡上的延伸。第二類是半電子期刊,即發行的紙質期刊中附帶光盤,電子期刊中也有聲像資料。第三類是純粹的電子期刊,直接發行於網絡,行為沒有載體製約,其中可以添加超鏈接和視頻,其形式更加活潑。

融媒時代下的采編人員則必須掌握這些技能。如果沒有,他們隻能單純地進行文章上傳之類的工作,這也就是他們水桶上的短板之一。

3、采集、加工、傳播的特點

在這一時期采集、加工、傳播三個階段的工作是明確分離的,它們有著各自的流程,每一項工作都是相對獨立的。首先,采編人員去現場通過采訪、攝像獲取第一手資料;其次,回到辦公室後,對速記的文字、攝像的音影資料進行加工處理;最後,這些被加工處理過後的信息通過各自的平台被釋放出去。

在這個時期采編強調的是專項精通,一個現場經驗豐富的采編往往能獨擋一麵,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在各自的媒體中擁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