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時代媒體采編人員核心競爭力研究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江默 葛君藝
【摘 要】在融媒時代初臨之際,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如何在新形勢下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筆者基於木桶理論,以采編這一傳統媒體職業為例,通過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傳播三大過程對傳統媒體與新形勢下融合媒體的技術變革進行了對比分析,重點對融媒時代下的采編技術要求和與之帶來的工作方式的變化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融媒時代的采編工作已經漸漸發展成為采集、加工和傳播結合的模式,網絡、高科技設施和新型軟件的普及是新模式產生的原因。筆者在此結論的基礎上提出消除各種短板、提高媒體從業人員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關鍵詞】木桶理論 融媒時代 采編 核心競爭力
當前處於信息科技革命的爆炸式變革時期,隨著電子產品與信息技術——即硬件和軟件的不斷發展,單一媒體的效應正在被不斷削弱。事實上,任何信息的傳遞已經開始多渠道並出現立體趨勢。這些多渠道的傳播方式漸漸出現互相融合的趨勢,那麼新時代下的傳媒人如何提高在媒體中的核心競爭力呢?筆者以采編為例,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旨在為傳播從業人員提供參考。
一、木桶理論與傳播技術的關聯
1、木桶理論與推論
木桶理論的核心內容為:一隻水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木桶理論有兩個推論:其一,隻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水桶才能盛滿水。其二,隻要這個水桶裏有一塊不夠高度,水桶裏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2、傳播從業人員的木桶效應
如果把傳播技術人員比作一個木桶,可以假設有若幹木板,而對一個采編人員來說,則有4塊:①現場能力;②文字功底;③對傳播設施的掌握能力;④經驗與知識的沉澱。
事實上,現在媒體已經習慣立體的傳播,這就要求從業人員要同時為電視台、報紙、網絡甚至手機終端提供信息。比如一個合格的采編人員,就必須掌握上述4塊木板上的所有技能,任何一方麵缺乏都將導致他的競爭力被削弱。
二、融媒時代傳播從業人員所需掌握的技術
1、信息處理的技術要求
這一時期的采編人員大多是接到電話或得到預約而進行信息采集,除卻現場直播以外,他們必須帶著資料回到辦公室,對所得信息進行加工提煉,這就要求他們的文字加工能力非常強。在無紙化辦公之前,他們需要掌握的是打字機技術,在電腦普及之後則是對計算機係統的粗通和對文檔處理的精通。有些單位則需要給畫麵添加字幕。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全國掀起了一股學習計算機的熱潮。在媒體從業人員而言,學習計算機是為了更好地對信息進行加工。在普及計算機之前,資深編輯每日能編審7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而在WORD被廣泛運用後,這個數目翻了一番。
融媒時代的采編人員在處理信息時的手段更加豐富,所要求掌握的技能也更多。他們必須能夠精通很多軟件,比如視頻分割、文字檢索、音頻文件的降噪處理等等。甚至在某些電視新聞中,因為缺乏視頻資料,采編人員不得不設計出動畫來模擬當時的圖像。這些眾多的軟件和日益增加的突發事件,使多麵手將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
以網絡新聞采編人員的工作為例,對他們的信息處理流程進行簡單分析。在獲取視頻、文字資料的基礎上,采編人員首先要對視頻進行分割,這就需要利用到專業的軟件,有時必須精確到微秒。在剔除一些不必要的鏡頭後對視頻進行拚接,隨後設計字幕,在視頻播放過程中進行滾動。最後,以文字載體形式準確地描述該事件。當網民在新聞門戶網站看到這個新聞時,它是一個有圖像、有文字的綜合式新聞,有的網站還會提供在線評論,讓網民能夠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