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電視台《泊客中國》欄目創建於2006年6月,是目前國內電視媒體中第一部將外國人在中國的生活工作集結成冊的雙語人文紀錄片。通過這個欄目可以表現國際友人對中國的熱愛,也讓中國人通過他們認識和了解世界。其突出特點在於:第一,以開放的視角記錄和詮釋不同的理念,讓優秀的文化相互欣賞,讓不同國家的人彼此關懷,表現了開放與包容的大國氣質。第二,從主持人的視角出發,圍繞人、事、情的故事線索展開記錄,用畫麵傳達細膩的情感,以情牽人,以情動人,形成《泊客中國》自己獨有的講述語彙。同時,該紀錄片的傳播途徑很廣泛,2006年6月開播,2007年6月6日在天津衛視播出。2009年5月27日在國際頻道對北美地區播出。主要針對的是普通的公眾,而並非是那些精英和智庫人士,這樣就有利於擁有更大數量的受眾基礎。紀錄片《泊客中國》獲得了“2010中國紀錄片年度欄目”大獎。評委們給出的評價是:“《泊客中國》表現了生活工作在中國的老外們的遊子之意,刻畫出了他們對華夏大地特有的深厚細膩的他鄉之情,作為地方電視台的紀錄片欄目,但卻擁有國際化的視野,用視聽語言的交流打破不同文明的溝通障礙,圍繞人、事、情的故事線索,運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手法展開記錄,書寫真實生活。”⑤
通過對紀錄片《泊客中國》的敘事結構和話語特色的分析可以看出它背後的話語意義——與世界的緊密聯係。首先,從人稱上來說,主持人尹暢在片中以角色帶入的模式融入故事的敘事結構和人物情感的邏輯線索。視點方麵則是選擇主觀的視角和客觀的視角相結合,即主持人尹暢的客觀敘述與采訪拍攝對象的主觀表達的結合。在結構方麵,即該記錄片的線索是跟隨上百位泊客的腳步走遍中華大地,用鏡頭記錄著這些外國友人在中國的故事。整個紀錄片的語態采用的是主持人旁白、具有人文關懷的畫外音以及拍攝對象賦有真實情感且自然流露的話語。紀錄片的內容本身也包含了許多特別的話語符號,例如在《愛睜開了眼睛》這一集中,德國女孩薩布瑞亞和中國西藏的盲童們的互動所代表的話語意義便是中德人民的友好往來;神秘的東方語言與用指尖閱讀世界的語言之間的相互轉化則表達了中國文化與世界的交融;藏區政府的支持以及盲童以及盲童父母的熱情期待和真心感謝,歌唱帶有讚美之意的藏歌更是將中華民族的真善美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樣一部紀錄片的成功,塑造了中國這一東方大國的人文美、包容美、真善美的形象,向世界傳遞了中國以人為本,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借助大眾傳播媒介的力量,進行公共外交確實能夠對本國形象的塑造帶來預想的良好效果,也能在更廣範圍以及更深層次地傳播中國的國家形象。
三、“形象主權”的掌控
如果說,紀錄片《泊客中國》以自塑的形式,即主動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在塑造國家形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麼《泊客中國》頒獎盛典則是以合塑的形式,即通過媒介事件,聯合國內外媒體對中國的國家形象進行塑造。媒介事件是指對媒體受眾來說是事先策劃的,帶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和象征意義的活動,它是一國塑造其國家形象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一種獨特的外交行為。那麼《泊客中國》頒獎盛典正是以中國媒體為主,聯合外國媒體共同策劃的媒介事件。因為自塑國家形象的方式,會因中國的大眾傳媒在國際上的公信力、國外受眾對中國媒體的接受程度等因素的限製,而無法將其傳播效果發揮到最大最好。那麼,選擇與國外的媒體合作就有很大的優勢,因為國外的受眾熟悉、了解、更大程度上相信本國的媒體,同時利用國外媒體在各國的傳播優勢,可以擴大傳播的範圍,也更易於國外受眾接受媒體塑造的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