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城市居住空間規劃設計的調查研究
交流平台
作者:徐蕾 芮旭婷
【摘 要】中國居住區建設60多年的發展一直與社會、經濟和政治體製的變革有著密切的聯係。套型空間的組成、大小和居住建築的高度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也不斷向前發展。本文主要通過對居住區的發展曆程和現代居住區的調查研究來發現我國居住區的發展規律和基本方向。
【關鍵詞】居住區 形成過程 現狀分析
一、概述
(一)居住區概述
1、概念
居住區是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以群集聚居,形成規模不等的居住地段,配建有一整套較完善的、能滿足該區居民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城市中用於居住功能的空間,是立體的、多維的,與其他功能的城市空間存在多種有形和無形的聯係。居住小區、居住街坊、居住組團和單位生活區等各種類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占城市總用地規模的20%—32%。
2、規劃模式
居住空間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生活需要,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居住建築的建造與建築材料、施工技術、設備條件等密切相關。根據就寢分離、食寢分離、動靜分離、公私分離的原則,我國住宅套型空間的組織經曆了餐廚型(DK、D-K)、小方廳型(BD)、起居型(L-BD、L-B-D、LB-D)、起居餐廳合一型(LDK)和三位空間組合型的發展模式,套型空間不斷趨於合理和多樣化。
(二)現代居住區的形成過程
1、傳統社區
具有一定的地域範圍,傳統的、結合緊密的鄉村和城鎮。
2、近代城市的居住空間建設
城鎮、花園城市、英國《公共衛生法》、城市公園運動等為工業化的城市居住空間建設做了大量探索。
3、現代主義運動和現代城市居住區出現
現代技術和社會條件下的居住模式:廣畝城市、光明城市等。
所以說,居住區規劃既是一項現代城市物質空間的規劃技術,同時也是構建現代城市社會空間的技術手段。
(三)我國現代城市居住區的形成階段
(1)建國前傳統城市居住模式;(2)建國初期的引入蘇聯的街坊型居住區;(3)50年代後期引入蘇聯的小區模式;(4)80年代後住房製度改革和商品化的居住區建設。
(四)我國居住區發展狀況
1980年前的居住區是政府向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物品”。這些公共物品能滿足基本居住功能,配備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對建築外觀幾乎不做裝飾性的修飾,體現了當時“實用、經濟、美觀”的建築原則。
住房製度改革後,城市住宅成為“商品”,成為以個人化的生活為基礎的居所。必須以質定價,因此諸如安全、舒適、便捷、景觀、甚至特有的階級品位和生活方式等都成為可以實現交換價值的品質,因此這些品質最終也成為居住區規劃的重點。
二、項目背景
(一)區位及環境條件
大溪地現代城位於合肥市蜀山區黃山路以北,嶽西路以西,西臨永久綠化帶。它是將之前的衛莊、南新莊、張末坊等城中村合並拆遷重新開發新建的居住區。項目土地總麵積為66885平方米,總建築麵積平方米,規劃戶數850戶。小區容積率1.54,綠化率58%,車位比為1:0.83,共有850個車位。作為商務公寓來說,項目西臨蜀山風景區與高新開發區,周邊與政務文化新區、大學城、國家級科學城、經濟開發區遙相呼應,是合肥市政府發展戰略的核心所在,適宜商務辦公型居住。
作為生活居住區來說,該區域既沒有市區的喧囂,又能方便的到市中心,從位置上講,在合肥市應當是理想的居住小區之一。並且,根據合肥整體規劃和城市中心南移的戰略規劃,本區域板塊未來將是合肥中高檔生活區,區域樓盤質素質的提高也進一步拉升整個板塊的品質和環境水準,形成互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