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園林實踐中體現“以人為本”
交流平台
作者:賈成倉
在中國傳統的哲學體係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個根本、和諧的關係,即所謂“天人合一”。而在西方文化的傳統觀念中:人處於萬物之靈的地位,或宇宙中心的地位;別的一切都是為了人的利益而安排,都得服從人的需要,聽從人的擺布。當今園林界,景觀“以人為本”幾乎成為“金科玉律”。這原本是一件好事,說明了我們的園林工作者對人的關懷、對人性的關注。然而,現實中也不乏一些人習慣性的把“以人為本”當作了一個口號或者一麵旗幟,時常掛在嘴邊,但在他們的作品中卻很少關注人,城市中的綠地係統如廣場、公園、學校中到處存在的大廣場、大草坪及粗糙的設計現象說明了這一點。
筆者希望通過對“以人為本”思想進行概括解讀,給讀者帶來更多思考,因為這每一個原則都能帶給我們無限深層次的反思。
一、“以人為本”需要園林師學會傾聽使用者的需求
在園林實踐中,很多人是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對一些設計大師作品的模仿上,於是,就出現了“千景相似”的局麵,這對於園林事業的發展非常不利。“以人為本”應該是以使用者為本。因此,我們的園林工程一定要考慮建成後人們的使用情況,因為,他們才是未來真正使用這塊場地的人。
二、“以人為本”要求設計者必須是預見者
設計應當反映設計者的預見。的確,設計圖紙就像一麵鏡子反映出設計者對規劃用地的使用預見。當由此設計出來的物質形式和空間形式恰當地迎合了使用者的行為的話,他們的預見是成功的;反之,如果設計者設計出來的環境與使用者的行為南轅北轍,他們的預見就失敗了。
對作為預言者的設計者來說,它的職責不是預言某個設計將決定什麼樣的行為,而是要他在進行設計之前預言那些已經被確定了的行為。我們將這些已經確定下來的行為傾向籠統地叫做“習慣”。雖然對行為場所做出客觀的分析,能夠使人領悟到一些東西,但是,把自己設身處地置於行為環境中去實地體驗一下,卻能深化自己所獲得的印象。因此,設計者應時常站在它所觀察的對象的位置上,真切地感受一下使用者在平淡無味的環境中的不悅,或在引人入勝的環境中的愉悅。
隻有當設計者將人們習以為常的行為方式視為設計宗旨時,人們才會按照設計所鼓勵的方向去行動!
三、“以人為本”不應是“以我為本”
“主觀主義者”隻想憑借個人的意誌識別善惡。他們中的一些人幹脆就簡單的把“我喜歡這樣或我不喜歡那樣”作為決斷一種行為正確與否的充分理由。設計師隻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種職業,我們不應對自己太在意,即不要把自己看得太是回事。當處理眾多的行為問題時,設計者並不會有為自己的事業功成名就、誌滿意酬的感覺,他隻能從他為使用者的舒適愉快所做出的貢獻中獲得某些安慰。
四、“以人為本”應該考慮人們不同的需求層次
隻有當某一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才能使追求另一個層次的需要成為現實。當一係列需要的滿足受到幹擾而無法實現時,低層次的需要就會變成優先考慮的對象。此時,隻有先滿足“低層次的需要”, “高層次的需要”才會不約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