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又考試!我害怕考試啊!--把孩子培養成“考試高手”(3)(1 / 2)

試卷中的題目有難有易,也有中等難度的題目。孩子應該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衡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能力挑戰所有的難題。如果有,應該先做基礎題和中等難度的題目,當確定這些會做的題目都不失分後,再鑽研難題。如果孩子沒有這個能力,我們應該鼓勵孩子遇到難題能舍就舍,隻要保證會做的題都做對了,把握住有效得分,就可以了。

▲ 果斷跳過“啃不動”的題目

孩子在做題過程中,如果遇到一道題研究了好長時間還沒有找到解題思路,那麼我們不妨鼓勵他先跳過,嚐試著先做簡單的題,當所有會做的題目都做完了,再回過頭來研究這道難題也不遲。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換一個思路,很快就能找到合適的解題方法了。當然,這種方法絕不是讓孩子一看到難題就跳過,而是要注意認真對待每一道題,力求效率。否則走馬觀花,見困難就躲的考試態度很可能會影響他的考試情緒。

▲ 本著“先易後難、先熟後生、先小後大”的原則

一般來說,孩子答題應該把握住“先易後難、先熟後生、先小再大”的原則,也就是說先做簡單題、熟悉的題、小題,再做綜合題、難題,這裏的“小”主要指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因為一般熟悉的題、簡單的題、小題,孩子做起來更得心應手,並且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這樣他就可以留下更多的時間思考那些比較難的題目了。

▲ 教孩子解答難題的技巧

麵對一道綜合題時,孩子可能一時間不知如何下手。這時,我們可以教孩子把大題劃分為幾個小問題,並一步步寫下對應的公式和步驟,能寫一步是一步,因為如果寫對了的話,每寫一步,都能得到這一步的分數。所以,對於綜合題和難題,我們要囑咐孩子,千萬不要輕言放棄。

78.我不會審題!--教孩子學會仔細審題,看清題意再做

很多孩子在考試中很容易出錯,倒不是因為題目不會做,主要是太急躁了,還沒看懂題意下筆就寫,結果一做就錯,即使有些很簡單的題目也犯同樣的錯誤。但是如果孩子能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不必要的失分,其準確率一定會有相應地提高。

一位老師教學生學自然,小學的科學課其實很簡單,對於一般的孩子來說,隻要平時上課認真聽講了,成績都不會太差。在一次期末考試中,老師發現很多學生都考到了八九十分,可唯獨有3個學生不及格。

於是,老師把這3個孩子叫來詢問原因,最後發現,這些題並不是他們不會做,而是他們根本就沒讀懂題目。當老師把題目念給他們聽的時候,他們一個個都答了上來。

這3個孩子的現象在很多年齡較小的孩子身上比較普遍,因為他們的識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限,所以對有些題目理解起來就很困難。可見,讀懂題目是孩子做題的前提,如果他連題目都讀不懂,可想而知考試成績也不會太理想。

當然,有些孩子識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沒問題,可是總是因為粗心大意錯解了題目,結果連解題的第一步都沒寫對,後麵的解題過程和答案也就不可能對了。

可見,在考試過程中,仔細審題是孩子解題中非常重要的一步。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仔細審題的習慣呢?

▲ 培養孩子獨立審題的習慣

在很多家庭中有這樣的鏡頭:父母站在一旁負責給孩子讀題,孩子則坐在一旁專心地答。結果造成孩子的依賴性非常強,每次做作業的時候,都必須有父母在身邊讀題才行。事實上,孩子的這種學習習慣是非常不利於培養他審題習慣的。因為畢竟在考試的時候,我們不能站在他身旁給他讀題,幫他分析題目的意思。而且對於年級低的孩子來說,我們幫他讀題目,就相當於把題目替他解答了,完全起不到鍛煉孩子的作用。因此,平時我們一定不要幫孩子代讀題目,而是要慢慢培養他獨立審題的習慣。

▲ 訓練孩子的審題能力

對於很多剛上學的孩子來說,他們還不具備識字的能力,不能自己讀題,這時就需要我們幫他識讀題目。我們可以一邊用手指指著題目一邊讀,然後讓孩子跟著我們讀一遍,這樣指讀的方法不僅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還能加強他對文字的識讀能力。讀過一遍之後,我們可以試著詢問孩子題目的意思,如果他沒有理解,我們可以帶著他再慢慢地讀一遍,幫助他理解其中的意思,同時加深他對題目的印象和正確理解。當孩子弄懂題意後,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再把題目讀一遍,然後再開始做題。一般來說,題目讀過3遍之後,孩子就基本理解其中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