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家陳歌辛的最後歲月(1 / 2)

懷人篇

作者:艾 以

1957年中國大地一場政治寒流過後,數十萬知識分子被戴上了“帽子”,我也難逃厄運,成了這數十萬“分子”中的一分子。1958年3月,我和我的全家,都被攆出上海,押送到皖南山區上海市公安局所屬的白茅嶺農場接受“改造”。在那裏,我“有幸”認識了陳歌辛先生,原來在那場政治寒流中,陳先生也不幸成了“罪人”,終於和我成了“同學”(在改造農場裏,“分子”們是不能稱“先生”的,也不能稱兄道弟,更不能稱同誌,彼此隻能互稱“同學”)。

陳歌辛先生生於1914年9月19日(農曆七月三十日),上海浦東南彙人。原名陳昌壽,因希望自己能為人民大眾服務,改名歌辛。是30年代著名音樂家,一生創作歌曲二百餘首,被人們譽為歌仙,中國的杜那耶夫斯基。1931年,20歲的陳歌辛在玻璃電台邂逅小他3歲的播音員—— 一位貌美靈巧的富家少女金嬌麗,兩人一見鍾情,很快就墮入愛河,堅定地走到一起。他還為嬌妻譜寫了一首表達兩人心聲的《永遠的微笑》,經金嗓子周璿一唱而傳遍大江南北。

40年代初,陳歌辛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走向世界的爵士風格、倫巴節奏的《玫瑰玫瑰,我愛你》,他創作的《薔薇處處開》以及《漁家女》等等,我青少年時就會唱。更因為我也是來自文藝界,和陳先生有更多的共同語言,雖然我們過去互不相識,年齡相差懸殊,他年長我13歲,但在那特殊的環境裏,不期而遇,我們顯得格外親近,終於結為忘年交。

關於陳歌辛先生被劃為“右派”一事,賀綠汀先生生前曾在一次會議上說過:“這頂‘右派’帽子本是歸我戴的,後來陳毅保了我,就由陳歌辛‘頂替’了。”他就是在這樣一言未鳴、一語未發的情況下,被戴上了“右派”帽子。寫到這裏,不禁使我想起陳歌辛的坎坷遭遇。其實,陳歌辛是一位正直愛國的熱血青年。在上海“孤島”時期,他組織創辦了“實驗音樂社”,積極傳播蘇聯歌曲和抗日救亡歌曲。抗戰勝利後,滿懷勝利激情的陳歌辛,創作了被譽為上海市歌的《恭喜恭喜》歌。由於他和一些左翼文化人士交往密切,又有許多愛國和反內戰的言論,因而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出獄後,在白色恐怖的上海陳歌辛已無立足之地,他便和一些愛國文化人士去了香港。新中國成立後,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回到上海,想不到陳歌辛“左”“右”都不逢源,卻成了“右派”分子。

我們到了農場之後,不久即遇上三年困難時期。改造農場的物質生活條件原本就難以想象的貧乏和艱苦,更何況我們這些長期生活在大都市裏的文化人,一旦置身在山區的蠻荒環境中,又為了“脫胎換骨”而被迫從事難以承受的體力勞動,在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壓力下,每個人的生命安危都時刻受到無情的挑戰。

到了1961年,改造農場口糧銳減,每天一幹一稀,“罪人”們在饑餓中艱難地掙紮著。當時農場中流行一種怪病,發病前無明顯症狀,隻覺得四肢無力,日漸消瘦,最終導致惡性貧血,臨近死亡時又突然全身浮腫,渾身皮膚腫脹得發亮。此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陳歌辛先生在農場,水土不服,飲食生活不能適應,幸虧上海親人不斷接濟一些食品和營養品聊以維持生命。但改造無期,天長日久,畢竟生存維艱,求生不易,一旦得病,也就在劫難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