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直”的馬英九為何反不受待見?(1)(1 / 1)

“正直”的馬英九為何反不受待見?

這是一個很多大陸人不太看得明白的故事:一個堅持正義的領導人,反而不被民眾所待見。

被稱為“九月政爭”的台灣政事,本刊上期即有報道,本期仍有後續(詳見第32頁)。台灣“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涉嫌“司法關說”,台灣地區領導人、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勃然大怒,申言王必須下台,然而事情發展至今,馬英九反而身陷輿論漩渦,備受爭議,根據媒體所作民調,施政滿意度一度跌至9.2%——以至於有台灣網友要去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

怎麼會這樣?想當初,9月8日,馬英九發表“台灣民主法治最恥辱的一天”聲明,誓言捍衛台灣民主法治,贏得大陸網民一片讚譽。走關係、說人情,不獨在台灣,大陸也並不鮮見,此等官場潛規則為民眾所深惡痛絕,難得有人,且是地區最高領導人表示絕不容忍,自然要喝一聲彩才是。但短短幾天,原告反而成了被告,不禁讓人疑惑:世上還有公道嗎?

這裏麵當然有台灣風俗人情的因素。台灣人重人情,王金平幫過馬英九,如今馬咄咄逼人,在王嫁女當日發難,難免讓人詬病忘恩負義;相反王低調謙卑,至今不說馬壞話,即便要被開除出黨,仍然表示永遠忠於國民黨,容易贏得人們同情。這裏麵還有政黨政治的因素,一旦有事,馬英九勢必成為民進黨的攻擊對象,以至於為了打擊馬,民進黨搖身一變從王金平的黨爭對手變成了“保王派”。最主要的,或許還是馬英九的施政能力問題,要知道9.2 %的施政滿意度可不是從高位突然大跌,而是低位再沉淪。

如果隻有這些原因,那馬英九不必對民意太看重,大可以理想主義的姿態“雖千萬人吾往矣”,你可以批評他缺乏政治智慧,但不能批評他做得不對。然而並不止這些。

還有程序問題。首先是消息來自特偵組的竊聽,而特偵組從竊聽、調查、彙報到指控一係列過程均有問題,比如未立案即調閱王金平通聯記錄、不具備行政監督權竟進行調查、未經當事人答辯即公開指控等等。同樣,未經王金平答辯,馬英九就搶先通過媒體未審先判;王金平堅持不辭職,再通過黨內手段(撤銷黨籍)試圖讓王金平失去擔任“立法院”院長的資格,如此種種,均談不上尊重法治。法治最重要的是程序正義,程序無正義,遑論實質正義。

程序背後,還暴露出政體問題。無論按照台灣的五權分立原則,還是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原則,行政權與立法權都是平行的,作為行政機構首腦,豈可居高臨下斥責立法機構的首腦?更關鍵的還在於,由於馬英九兼任黨主席,事有不諧,還可以通過黨紀的方式剝奪立法機構首腦的權力。行政權明顯侵犯了立法權,這一點在台灣掀起了軒然大波,這不僅是法治問題,更是憲政問題。

正因為這一係列問題,才讓馬英九從原告變成了被告,讓“政爭”蓋過了“關說”。不必以陰謀論揣度馬英九,但光有良好意圖是遠遠不夠的,甚至可以說,有良好意圖的人做起壞事來更容易缺乏自省。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之別,前者強調出發點的正確,後者強調結果會如何。以此來看,馬英九未免有“信念倫理”過剩,“責任倫理”不足之嫌。韋伯還說,有三種素質對於政治家是決定性的:激情、責任感和恰如其分的判斷力。就現在事情的走向來看,說馬英九激情有餘而判斷力不足無疑也是事實。

因此,“正直”的馬英九反而失去民心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大陸很多人或許會因為一個官員足夠清廉,或者說“鐵腕反腐”便大肆稱讚,但台灣人已然不這麼看——對台灣人來說,光有清廉的品格已經不夠了,光有理念的號召也不夠了,無論你打著多麼正當的旗幟,也無法躲掉人們對你的挑剔考量。而這一點,也正是我們作為圍觀者最值得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