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達德”思想對現代人格塑造的啟示
社會學·文藝·體育
作者:楊紅濤
摘 要:通過闡釋儒家“仁”、“智”、“勇”思想的內涵,使人們更深刻地認識理解其中蘊含的人格魅力,繼承儒家“三達德”的整體思想,塑造“仁”、“智”、“勇”君子人格。
關鍵詞:仁;智;勇;三達德;人格
儒家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奴隸製向封建製轉變的劇烈動蕩時期,孔子希望恢複周朝以禮為準則的社會製度,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一整套學說,實現“仁、智、勇”五種品德才能實現仁。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有勇氣的人不會畏懼。孔子就是以“仁、智、勇”為核心建立起他的基本道德規範體係的,其基本目的是為了培養和規範一種理想的主體人格——孔子認為具有仁、智、勇三種德性,才是健全的人格。
一、仁
“仁”的基本內涵——“愛人”。攀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講的“愛人”,不是指愛某類人群,而是泛指愛一切人,即孔子所說的“泛愛眾,而親仁。”但是,孔子主張的眾愛是由近及遠的、有層次的,即孔子的“愛人”是有始有終的——從愛親到愛一切人。“仁”的內在要求——“克己複禮”。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約束自己符合於禮的規定便是“仁”,這也是如何達到“仁”的境界的內在要求。
“仁”是儒家道德規範的最高準則。在儒家看來,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又是道德的總綱,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就“仁”的內容而言,孔子概括為“忠恕”二字。“忠恕”是儒家重要的倫理思想,它是仁愛心理的一種行為表現。“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通過將心比心的體驗去愛人。前者要求人們積極利人、助人。朱熹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盡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相比而言,前者是最基本的起碼的要求,後者則是更高的標準,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君子成仁的表現。具體說:“力行近乎仁”(《中庸》)可以說是儒家對如何成仁的深刻總結。孔子明言:“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認為隻要下工夫磨煉、用力去做,就可成為仁人,甚至成為聖哲。“博愛之謂仁”(韓愈《原道》),仁是人的善良之心,是人的道德情感,根據內心的博愛去行事就會形成溫、良、恭、讓等各種美德,如果人人都形成仁愛的美德,那麼我們就會少一點焦慮、少一點不安、因此,儒家的“仁”是道德思想的核心,是諸多道德品質的根基。“仁者不憂”的意義正在於此。
二、智
“智”在先秦儒家道德規範體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道德規範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質之一。“智”字雖然出現較早,但在西周以前,並不多見。隻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後,“智”才成為人們普遍認可的道德規範。而首先把“智”視為道德規範、道德品質或道德情操來使用的,則是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孔子那裏,“智”已經是一個明確的道德規範,成為衡量人們行為的一個重要道德標準,他把“智”與“仁”、“勇”兩個道德規範並舉,定位為君子之道,即所謂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對“智”的培養途徑,孔子以最簡潔的話概括為“好學近乎智”,強調勤學、樂學對於達“智”的重要意義。在博學、勤學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就能分清是非正誤,識別利害得失,知己知彼,遇事胸有成竹、沉著冷靜達到不迷惘、不盲目、不疑惑、不蒙蔽的境界,此之謂“智者不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