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學科教育與能力培養
作者:鄭風森
摘 要:教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載體,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為。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鬆、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景教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使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著重強調情境教學,因為這可以引發學生濃厚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
兒童的數學是現實數學,因此,兒童的數學學習組織,應源於他們的數學現實。小學數學課堂生活情境的創設,不能隻求一時熱鬧、好玩,隻考慮到觀賞性,而失去應有的“數學味”。數學生活情境要有一定的數學內涵,要有足夠的數學信息,要有利於學生的思考,能夠使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發現其中所蘊含的數學信息,進而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
如在教學“比的意義”一課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師:老師先問同學們一個問題,你們班是男生多還是女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學生回答時教師板書男女生人數)接著,教師在大屏幕上顯示幾個網頁,在網頁中突出以下數據:1.廣東省新生兒男女比例為125:95。2.我國於2003年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在新生的嬰兒中,男女人數的比為119.2:100.3.男女比例失調,十年後我國將會有數千萬光棍漢。師:剛才我們提到的125:95和119.2:100.3都是比,關於比你們想知道些什麼?(學生自由回答)師:比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一種關係,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的意義。(板書課題:比的意義)真實的數據,一下子吸引了學生,新的表示形式,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
一般來說學生比較愛聽故事,將數學知識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采用這種方式,學生的情感最投入,積極性也容易被調動起來。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是這樣創設教學情境的:師:從前,在美麗的太湖邊上有一個小漁村,村裏住著一老一少兩個漁夫。有一年,他們從4月1日起開始打魚,並且每個人都給自己訂了一條規矩。老漁夫說:“我連續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輕的漁夫說:“我連續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遠的朋友想趁他們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們,同時想享受一次新鮮美味的“太湖魚宴”。可他不知道選哪個日子去才能同時碰到他倆,同學們,你們會幫他們選一選嗎?(屏幕上打出兩個漁夫的對話和一張四月份的日曆)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一下子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