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略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1 / 2)

略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學科教育與能力培養

作者:劉巧雲

摘 要:創新意識要從小培養,少兒時期是占有知識和培養創新能力的最佳時期,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他們的獨創精神和個性,使他們的奇思妙想生根發芽。鑒於此,教師對學生的好奇與發問應多鼓勵、多誘導,不要過多指責,否則,就會壓抑或扼殺他們的創造潛能和創新精神。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意識

作為百科之母的教育學科——語文,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時代的強烈呼喚。那麼,語文教學應怎樣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服務呢?

一、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意識

“創新”是指能夠新異地、獨特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對於在同一群體中的學生來說,麵對同一個問題,某人能發現新穎的、鮮見的、與眾不同的新思路,並進而給出合理解法,這就是一種創新。

教學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關鍵,是教師自身的創新素質水平。教師的思維方式、人格力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而且可能會持續地、潛在地影響著學生的一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麵:1:要注意語言生動,感情豐富,加強對學生的感染力,以培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2:要方法得當,各種教學方法要交替使用,做到自然嚴密,不落俗套;3:要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4: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敢於爭論,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中國早就有“曹衝稱象”與“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他們那不合常規的行動不是明顯地充滿著智慧嗎?因此,廣大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切不可以自己的思維方式標準答案捆住學生,要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的羈絆,讓他們的奇思妙想大放異彩。

二、培養創新意識,加強科學的思維方法的引導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用自己創造性的“教”去激發學生創造性的“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使他們逐步學會聯係地、發展地、辯證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一)加強發散性思維訓練。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特點是沿著不同的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多方麵尋找解決伺題的答案。訓練時,要注重開導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假設。通過訓練,啟發了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立意,用不同的方法解題,鼓勵了他們大膽地“標新立異”,同時也給他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和舞台。

(二)重視把握逆向思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禍福相依,正反相伴。如果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普於從事物的正麵想到反麵,或從反麵聯想到正麵,那麼,對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有益的。如“見風使舵”,“班門弄斧”等成語,都可以從相反的方麵賦予其新的意義。如“見風使舵”不僅可以看作是“拍馬投機”的同義詞,還可以理解為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據此可以想到中國國情之“風”,“使”經濟建設之“舵”的內容,這樣可使人耳目一新。關於逆向思維,我們還可從古代故事“塞翁失馬”中找到佐證,裏麵的“塞翁”可說是逆向思維的典範,他能從壞事中想到有利的一麵,又能從好事中聯想到不利的一麵,使我們深受啟發。相信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諸如“好與壞”、“正與反”、“順與逆”的思維訓練,形成雙向思維的習慣,遇到問題發現新關係的幾率就會增多,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