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注重挖掘情感因素 增強小語教學效果(1 / 2)

注重挖掘情感因素 增強小語教學效果

學科教育與能力培養

作者:錢瑛

摘 要: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情感的傳導者,起情感教育的主導作用,因此,在鑽研教材時要加強自己的感情體驗,善於掌握和揭示教材的情感因素,在教學時,善於為學生創設情境,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能有效地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渲染教學氛圍,提高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對象和現象的刺激所產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情感的形成要經過醞情、人情、動情的自然過程,思想教育便在情感的起伏變化中同步進行著,在潛移默化中滲透著。那麼,我們在充滿豐富的思想感情因素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應如何挖掘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呢?我的體會是:

一、發揮教師的情感傳導作用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情感的傳導者,起情感教育的主導作用,因此,在鑽研教材時要加強自己的感情體驗,善於掌握和揭示教材的情感因素,在教學時,善於為學生創設情境,或有表情地範讀,或描述講解,或看圖聯想……如教《再見吧,親人》一文時,在開講前,教師先引導學生學唱《世上隻有媽媽好》這首歌曲,體會“親人”的含義,然後由華夏民族的親人擴展到不同國度中相互關愛、援助的廣義的親人,隨後播放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誌願軍戰士英勇殺敵的一些畫麵。在教誌願軍戰士與朝鮮群眾話別的畫麵,所迭現的“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不,永遠不會”的這段文字時,創設“請求”、“懇求”、“哀求”、“命令”的情境,使這告別的悲痛與無奈的氛圍強烈地感染學生。讓他們置身於深情的告別之中,同時也領悟了文章寓情於景、於理、於事的寫作特色。另外教師還充分發揮自身的情感因素,以字字血、聲聲淚的導語,使有聲的語言和動作富有形象的表現力,創造性地傳導教學內容的情感。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地創設情境和深情地朗讀能激起學生感情的共鳴。這是在教學中挖掘情感因素所必需的。隻有緊緊地扣動學生的心弦,情感因素才能始終相伴其間。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根據情感教學心理的研究:不僅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教師和學生身上富有情感,而且在貌似冷冰冰的、無聲無息的教材中也蘊涵著大量的情感因素。那我們又該怎樣去挖掘它呢?我認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善於把握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善於把感情點化出來,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例如《古詩二首》之《古風》一課中,作者對剝削者的憤怒和對勞動人民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是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善於發現課文中所描寫的事件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善於發現課文感人的細節,並注意捕捉課文中人物心靈的閃光點。首先,我利用錄音機播放阿炳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然後讓學生看圖,我在悲淒、幽怨的樂曲聲中,飽含情感地描述圖中那獲者不勞、勞者不獲的不合理事實,哀婉的樂曲、動人的描述,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意境之中,在朗讀訓練時,學生讀得很入情,在讀前一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時,用高興的語氣讀出農民獲得豐收的喜悅之情。讀後句“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時”,則用較高昂的語調讀出作者對剝削者的憤怒和憎恨,及對勞動者的深切同情。此時此刻,學生“情動而辭發”,自然而然地被樂曲和老師那聲情並茂的描述深深地感動了。從而走進了詩人的心靈深處,把自己當作“作者”,設身處地地感悟詩歌的意境,體會到了課文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即從字麵的描述中感知文章深層內在的含義和感情。而這種感情又是很有個性的,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所強調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新理念。此外,學生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並能把情感體驗與語文學習融為一體。所以,語文教學目標,不僅是知識本身的獲取,也不僅僅是方法的掌握、習慣的養成,還在於情感品質的提高和主體人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