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1 / 2)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科教育與能力培養

作者:陳愛強

摘 要:數學是一門訓練人思維能力的科目,作為高中數學老師,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題能力,逐步掌握各種思維方法,隻有通過對原有學習方法的掌握,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隻有通過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才能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關鍵字:高中學生;創新能力;思維能力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我們所使用的教材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法也隨之改革。信息窗代替了羅列的各種條件和問題,由教師講解課本出示問題變為學生自主發現問題並采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那如何在課堂以及生活中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呢?下麵就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幾點做法:

一、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改變由教師為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傳統教學模式,努力激發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改變由教師為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需要努力激發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尋找策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些老師總是抱怨學生根本不會提問題,其實問題的根本在於教師並沒有仔細的研究教材;沒有認真的研究學生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水平;引導的方法或引導的問題不適合於學生。教師應在上課前認真的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水平,設計適合於學生的教學環節。

二、教師要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讓學生在思維的交流和碰撞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改強調歸還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合作學習就成了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著力點。一個真正的合作型小組有著相同的目標,明確的分工,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激勵與促進,形成競爭與合作。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積累,每一個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來思考和解決問題,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便會產生思維的交流和碰撞,不但提高學生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除數不接近整十數的除法》時,出示140÷26,讓學生自己試做,做完後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有的學生是把26看成是30來試商,有的是看成20,也有的看成25來試商,然後就在小組裏互相說說哪種更簡單一些,為什麼?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明白除數不接近整十數的除法試商的方法。讓全體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平等參與,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交流。